关于治疗中风后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31 07:27:00

【摘要】2.药物疗法: 2.1 多位点注射用药:临床医学家对于A型肉毒毒素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前膜的乙酰胆碱释放来抑制肌肉收缩的机制缓解中风后痉挛已达成共识,是目前的一线疗法,同...

关于治疗中风后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痉挛是其常见的功能障碍。现综述近年来临床治疗中风痉挛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风; 痉挛; 治疗; 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45-01 据统计全世界有肌肉痉挛患者超过1200万,中风后痉挛可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影响患肢康复。痉挛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引起严重疼痛时所致的尴尬会使患者隔离社会,以及抑郁等心理改变。因此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恢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治疗中风后肌痉挛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促进了康复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现将近几年来治疗中风后痉挛在预防干预、药物、手术、理疗、针灸等综合治疗的文献综述如下:

1.预防性干预:

控制诱发因素:痉挛可由多种原因诱发,Moura、Fakajima、Aguiar从人口统计学,临床,计算机断层扫描3个指标分析146例卒中病人得出与卒中后肢体痉挛发生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从事体力劳动劳动,既往有卒中史、CT扫描可见广泛性损伤(病灶大于5cm)[1].所以应注意生活起居、饮食、情志,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2.药物疗法:

2.1 多位点注射用药:临床医学家对于A型肉毒毒素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前膜的乙酰胆碱释放来抑制肌肉收缩的机制缓解中风后痉挛已达成共识,是目前的一线疗法,同时需要肉毒毒素的重复治疗才能达到长期缓解肌肉痉挛的目的。

2.2 口服药物疗法:巴氯芬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的最佳口服用药,通过抑制脊髓的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的传递,促进中间神经元活动的转正,减少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并刺激GABA-B受体,从而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使异常增高的骨骼肌张力得到部分缓解。部分患者可有嗜睡、困倦、幻觉等副反应。

3.手术疗法:

SPR是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目的在保留患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前提下,降低肌张力,使患者能够完成基本的运动动作,恢复肢体功能和正常生活能力。临床治疗上对中风后痉挛有明确疗效,但因其高风险、对身体各项机能大损伤目前应用尚不广泛。

4.物理治疗:

4.1 神经发育疗法

4.1.1 Bobath技术: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反射抑制模式和肢体的摆放来抑制共同运动和痉挛。

4.1.2 Brunnstrom技术:早期治疗中不应抑制痉挛的产生,而应合理的利用痉挛的模式,诱导患者逐步脱离,从而达到自主运动的目的。

4.1.3 Voss和Knott的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适用于缓解痉挛的手法包括手法接触,时序,口令交流与视觉刺激,节律性发动,慢逆转-保持,收缩-松弛技术等.

4.1.4 Rood技术:轻柔挤压关节,持续加压肌腱附着点,缓慢转动等[2]。

4.2 应用伸肘位矫形器治疗:邢艳丽[3]等将60例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头穴丛刺配合抗痉挛针法及康复训练, 每天 1次, 治疗 1个月。治疗组在针康法基础上, 加用上肢伸肘位矫形器治疗。 1个月后根据改良 Ashworth痉挛分级和简化的 Fugl- M yeer运动功能评分、ADL指标评定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5)。

5.音乐疗法:

刘艳萍[4]等将 90 例脑卒中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增加运动疗法和音乐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1 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痉挛状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 Fug-l Meyer 运动功能积分、修改的 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分级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MBI) 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FI)均有改善, 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5)。

6.中医治疗:

中医在中风后痉挛的改善方面通过长期努力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其成果主要包括:中药、针灸和推拿按摩等。中药方面主要有黄芪桂枝五物汤、镇肝熄风汤等。针灸手法研究主要有阴阳平衡法、燔针劫刺法、浮针疗法、循经针刺、针刺拮抗肌、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温针灸等。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疗法的局限性,开始采用综合疗法。

6.1 针刺配合放血疗法:李洁新[5]将确诊为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配合放血疗法,对照组采用一般物理康复疗法。结果,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 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6.2 三联疗法:王荣贵[6]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A组进行常规治疗,B组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中药外敷,特定电磁波治疗机照射及手法引伸三联疗法,每天 1次,10次1疗程 3个疗程进 Ashworth疗效评定: 用SPSS1.0 软件,分别对A B两组肌张力评分及肌张力恢复时间进行轶和检验 ,治疗组总有效率93.9 %,明显高于对照组( 63.3%) 。

6.3 口服中药联合穴位埋线:冯晓东[7]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穴位埋线法,对照组口服西药妙纳,两组同时都配合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40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表面肌电数据的采集。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表面肌电和肌肉痉挛分级( 改良 Ashworth分级量表) 的数据有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总有效率93.5 %,明显高于对照组( 67.7%) 。

6.4 中药药浴及中药湿热敷配合推拿康复:田杰毅[8]将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皆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再配合药浴及推拿手法治疗,结果: 各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朱崇应[9]将80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 两组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治疗后,治疗组运动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6.5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盛国滨[10]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取上肢的经筋结点, 即肩后伸旋外结点 (肩峰后下方, 肩穴后 0 5寸)等,下肢取屈髋结点 (髀关穴内 0 5寸)等。中频药物导入方法: 采用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治疗时将随机配备的小药垫浸入药液中, 加温, 取出药垫以饱和且不滴药液为度, 将导电加热电极板置于小药垫上用绑带固定于上述经筋结点处, 时间 20m in每次。治疗组每 15d为一疗程, 每个疗程间隔 2d, 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组采用常规针灸疗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56.67% 两组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小结

人体任何运动能力的获得均以各肌肉的协调运动为基础,中风后由于大脑皮层对于脊髓节段反射机构的抑制作用减弱,出现以抗重力肌张力异常增高为主的肌痉挛,目前各方面治疗中,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较多,疗效较好,应用普遍,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今后应以常规物理治疗为基础,结合传统针灸的优势,综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的综合方案,为患者解除痉挛病痛。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风后痉挛的机制有望进一步阐明,更多的治疗手段能够帮助改善痉挛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Moura、Fakajima和Aguiar Predicative factors for spasticity among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rq Neuropsiqulatr 2009 67(4) 1029-1036

[2]林成杰,梁娟 脑卒中痉挛状态的康复治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2):179

[3]褚丽丽,邢艳丽应用伸肘位矫形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临床报道 2011 27 (4) 18-20

[4]刘艳萍,谢明 音乐干预结合运动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7) 1585-1587

[5]李洁新 芒针透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70例 2012 31(3) 360-362

[6]王荣贵 三联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疗效观察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3 30 (5)617

[7]冯晓东,闫秀丽 口服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患者下肢痉挛 中国实验方剂杂志2012 18 (6)265-266

[8]田杰毅 药浴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30例 河南中医 2012 31 (1)94

[9]朱崇应 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观察 临床医学 2011 31(7) 113-114

[10]盛国滨,刘刚 针刺经筋结合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学报 2010 38(3) 94-95

上一篇: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解剖要点和手术技... 下一篇:浅析人体解剖学记忆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