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六步模式

时间:2022-08-31 07:10:48

例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六步模式

【摘 要】 本文结合《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课例,阐述了问题情境引入、获取数学信息、理解模型意义、展示交流算法、组织比较反思、多样反馈应用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六步模式的实施情况。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六步模式

课题组成员经过课例研究不断尝试调整,逐渐形成了符合新课标理念,新课程教材编写特点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计算教学六步模式:即第一步,问题情境引入,体会计算学习的必要;第二步获取数学信息,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第三步,理解模型意义,创造学生试做的空间;第四步,展示交流算法,调控点拨明理的时机;第五步组织比较反思,培养表达概括的能力;第六步,多样反馈应用,落实技能提升的目标。下就结合《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课例谈一谈这六步的实施:

一、问题情境引入

通过问题情境引入,体会计算学习的必要,新教材的编排通常是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发现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需要。

1、上课教师就利用课件出示创设情境

[案例]

(出示课件:猴子分桃子)同学们,你们看,果园里的桃子成熟了,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又大又鲜的桃子。两只馋嘴的小猴子跑来了,大家注意观察,看看它们摘了多少个桃子呀?

2、故事引入,提出问题

它们想公平的把桃子背回家,48个桃子,该怎么分才能让两只小猴子满意呢?(引导学生说出两只猴子要背的一样多,平均分才满意。)

同学们观察很细致。我们一起来帮小猴分桃子,好吗?

(板书课题:分桃子。)

[说明:在课一开始,教师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喜欢的小动物“猴子”引入新课,并通过帮助小猴子解决难题:怎样公平的分桃子来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看似简单朴实,却是十分有效的。使学生很快进入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学生通过平均分桃子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步中教学时一定要有趣,要迅速,要准确,才能起到良好的开课作用。]

二、获取数学信息,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

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留给学生时间,鼓励学生阐述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根据课件上呈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将条件和问题完整的加以叙述,对学生理解问题结构,建立运算模型有重要的作用。

三、理解模型意义,创造学生试做的空间

学生的计算学习是有起点的,教师要相信多数学生是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计算问题的,同时对于不会的同学教师也可以找准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特体现了教学“先学后教”的理念。

1、教师提问建立模型

[案例]

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为什么?(引导学生列式48÷2)

2、学生尝试解答问题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尝试计算一下,你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动笔算一算。

(请学生汇报)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有口算的方法: 40÷2=20 8÷2=4 20+4=24

(板书学生口算过程)哦,他是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得数。谁来说一说这里的40和8是哪里来的?

(使学生明白要先把40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再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

师:还能用什么方法呢?

……(鼓励算法多样化)

生:我能用竖式计算。

师:哦,是吗?都有谁能用竖式计算呀?(多数学生自信地举起手。)

四、展示交流算法,调控点拨明理的时机

在算法的交流时,学生就是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此环节要注意选取典型的算法加以展示,并且注意对不同算法里算理的沟通,特别对不能一次行程的算法要注意点拨的时机,不可急于求成,越俎代庖。

1、探究竖式方法

[案例]

(1)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引出竖式方法。

师:这么多同学都能用竖式计算。那好,现在就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算算吧。(生自主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找出不同的写法。)

我发现这位同学的学习习惯真好,他用格尺画横线,书写很工整。(生纷纷拿出格尺画横线。)

[说明:这里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通过自主的探索交流来初步的理解算理。特别在竖式的学习时鼓励学生动手试算,并激励学生消除浮躁心理,养成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这里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思考、演算,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答,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师:(分别找出错误和正确的竖式)做完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②请两位不同写法的同学在黑板上板书。

现在我们分别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③请书写正确的学生讲自己的想法。

师:听了他的想法,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想问问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理解竖式算理。

(在学生交流中明确:计算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那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竖式中的这个“8”写在这儿是从哪来的?

(师生交流中明确:十位计算完以后,个位上的数落下来以后才能接着计算。)

2、完善学生的计算思路

④寻找口算与竖式的联系与共同点。师:其实这两种想法的算理是相同的,先计算几个十除以2,再计算几个一除以2。

⑤请书写错误的学生讲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听清他是怎么算的了吗?先算的是什么?

那到底哪种竖式写法更合理、更科学呢?我们来继续研究。

[说明:在展示竖式计算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允许孩子既可以从各位开始除,也可以从十位开始除,把调整,优化的任务留给学生后继的学习来完成,体现了学生经历算法形成的过程。]

[案例]

(2)探究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时竖式的计算方法。

①改变情景,提出问题。48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多少?

②学生列式48÷3,请学生观察比较48÷2和48÷3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③思考:除以3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猜想,同时也是一个估算的过程)

④利用小棒理解,突破难点:整捆不够平均分就得把剩余的整捆拆开,再和单根的合在一起继续分。

⑤请同学们试一试用竖式把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表示出来。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摆小棒时剩余的一捆是怎么办的?把摆小棒的过程和竖式联系起来。

师总结:要把竖式中1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写在一起才能继续计算。

五、组织比较反思,培养表达概括的能力

教师在新知学习后教师重在促进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1、观察、比较两种写法的不同之处,在辨析中明理,并引导学生正确的写法

[案例]

师:现在,同学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竖式,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铺设学生辩论的氛围)

学生汇报:第二种竖式是正确的,因为这样算很简便。

第一个竖式对,因为他的竖式思路很清晰。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了,这样吧,双方各派两个代表,互相辩论一下,看看究竟谁说的对。

2、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题十位上是4,第二题十位上是3,那除以2就有余数了,那要是像第一种写法,就没法写了……

学生互相讨论,说服对方,从而明确正确的竖式写法。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在除法竖式计算时,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呢?

学生:① 从高位算起;(十位、左边第一位)

②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③ 余数要比除数小。……

[说明:在教学中,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利交给孩子,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下自觉地进行反思优化,并且这里的反思具有个体性,因为反思、优化的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形成算法程序的关键环节,切不可教师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

六、多样反馈应用,落实技能提升的目标

在新知学习后教师设计了有层次,多样化的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案例]

1、搬石头。(基本计算练习)

①学生独立练习;②集体反馈,评价。

2、判断正误。(针对容易出错的地方练习)

3、解决实际问题。

前后呼应,以猴子的故事结束:

第一小队的5只小猴摘了75个桃子,第二小队的4只小猴摘了60个桃子,猴王批评第二小队的猴子偷懒了,你认为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说明:为了达到巩固、强化新知的目的,新课后的“搬石头”,“改错题”等形式的练习是必要的。然而,关注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绝不能将视角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同时也将学生的数学眼光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情境,进而感悟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这六步环环相扣,浑然于一体,对学生完整经历计算的学习过程是很有好处的,这六步教学模式体现了四基、四能的落实,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教学主体性的结合,这个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探索算理,形成算法,又有利于学生计算机能的巩固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部分课堂教学在省、市、区赛教,教学观摩会上进行展示,获得好评。

上一篇: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与盈余稳健性 下一篇:中国工业集聚空间配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