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

时间:2022-08-31 06:35:00

引领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在诗情画意中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一.欣赏景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如在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时,我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清新、湿润,早春经细雨扑面而来。欲语还羞的春意,像婴儿的呼吸一样纤尘不染,细雨蒙蒙,草色隐隐,别出新意,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图”。这是多么美好景色!引导学生入境欣赏这样有声有色的描写,观其色,品其味,其趣无穷,其乐无穷。

二.鉴赏意趣

在古诗中,有许多形象隐含着深刻的意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鉴赏。如在教《题西林壁》一诗时,适时引导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有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诗人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在这里仅用十四个字就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含有“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感受”的深意。因此教师有意指导学生在欣赏诗中形象的同时,鉴赏其中的意趣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三.体验情趣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在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一诗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又可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抒发诗人对友人深深的同情和关切,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伴随朋友前往贬谪之地,分担他的痛苦。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增强美感效应。

四.探求理趣

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包含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极大,因而千古传诵,益人心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这些如珠妙语,阐发其中的“理趣”,探求并欣赏其哲理美。如教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深入探析,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其中蕴含了三点理趣:①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②时序交替,时光匆匆不可待。③黑暗、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襟。

五.领会志趣

在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这首诗时,我便引导学生抓住“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这两句诗,此中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英雄失路之悲、国破家亡的悲痛。而诗“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两句,豪情猛然振起,表达了诗人不停止战斗的决心。死后仍继续抗清的念头虽不过是幻想,但它是由作者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的立场的鲜明表白。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宛如晨钟声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李英,教师,现居江海。

上一篇: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的审美价值 下一篇:洞庭好诗句 对比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