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好诗句 对比见真情

时间:2022-06-05 07:43:18

洞庭好诗句 对比见真情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历代文人墨客都留有对洞庭湖的吟咏。如杜甫写有《登岳阳楼》、孟浩然写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谈到杜甫的《登岳阳楼》说:“公此诗,同时惟孟浩然临洞庭所赋,足以相敌。”人教版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背诵》选编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中录有杜甫的《登岳阳楼》。这两首诗同是写洞庭美景,从对比的方式入手,赏析这两首诗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蕴和内涵。

洞庭湖号称“八百里洞庭”,纳湘、资、沅、澧四水,在岳阳的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据传为“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中国的行政区划上有湖北、湖南之分,这里的“湖”即指洞庭湖。杜甫的《登岳阳楼》、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都写洞庭湖,但是,这两首诗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如写作背景的差异、诗歌意境的区别、诗作情感内涵的不同。

首先,这两首诗的写作时代背景存在差异。孟诗写于开元盛世,杜诗则写于乱离之后。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张丞相系何人,各家看法不同。据《孟浩然诗笺注》,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题为《岳阳楼》,写于717年前后。诗题中的“张丞相应为张说”,张说于“开元四年至五年间任岳州刺史,考见郁贤浩《唐刺史考》岳州下”(《孟浩然诗集笺注》佟培基P107 ,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朱东润所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张丞相,即张九龄。”朱东润认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即733年。这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应举落第,失意而归。此时,张九龄镇守荆州,孟浩然写诗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征孟浩然为幕府长史。学界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于何时,写给何人持不同看法,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确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无论是在717年,还是在733年,唐代都处于全盛之时。唐王朝的状况正如杜甫在《忆昔》一诗中写道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到的正是这一“圣明”时代。

杜甫的《登岳阳楼》则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这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在江湘一带漂泊。两年后,他病死在湘江的一艘船上。《登岳阳楼》一诗正写出安史之乱后动荡不安的政治大局,写出了杜甫流离漂泊孤苦艰辛的个人生活。

其次,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内涵、感情指向也迥然相异。孟诗表达了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羡鱼的心情,展现出诗人对圣明之世的认同,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杜甫的《登岳阳楼》则表现了诗人遭受安史之乱后痛苦的心境,传达出作者面对国破家亡时的悲痛与哀伤。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作者先写洞庭湖的浩瀚广阔,接着,他笔锋一转,说到自己“欲济无舟楫”。这句话一语双关:表层义是说,自己想渡湖但是却没有船;在深层义上,诗人暗指自己报国无门。孟浩然进而直接地表达出“干谒”之旨。他说,“端居耻圣明”,如果没有机会出来做官,没有机会报效国家,实在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之世。孟浩然还引《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他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引荐,渴望能获得“结网”的机会,在现实实践中展现自己的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干谒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盛唐时代,“诗人的精神风貌较其他时代的诗人显得更富有自信心,他们大都怀有远大的理想,自觉选择了一种较崇高的社会角色”(傅绍良《盛唐气象的误读与重读》)。孟浩然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提拔和重用。作者坦然地表达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

杜甫的诗写于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之时。诗人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老”、“病”、“孤”三个字是杜甫对自己晚年生活的真实概括。此时,杜甫年迈衰病。一“无”一“有”,极写杜甫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煎熬,老年仍无安定居处安然生活的痛楚。亲人都在战乱中失去了联系,漂泊流离,失去了音讯;年老多病杜甫,只有在一叶“孤舟”中,在动荡不定中辗转。全诗在“有孤舟”、“无一字”的对比中,展现了杜甫生活的困境。洞庭湖本是波光浩淼,诗人登上岳阳楼,望洞庭湖,本应该是有壮阔之感,豪放之思,但是,在现实的冷酷对照之下,在无限的时间长河中、在无垠的空间中,却更见出个体的渺小与卑微。更让人唏嘘感叹的是,“是年,郭子仪将兵五万屯奉天,备吐蕃,白元光、李抱玉各出兵击之”(《杜诗详注》仇兆鳌)。国家摇摇欲坠,百姓居无定所,而诗人则年老多病,不能为国出力,只有“凭轩涕泗流”。

再次,这两首诗歌营造的意境不同。孟浩然写景的视角是平视,胜在气势激情;杜诗写景视角为俯视,胜在包纳万有。

孟诗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展现的是洞庭湖水的浩渺无垠。八月秋水上涨,与岸齐平,涵容着天宇,水天相连,湖面倒映天光,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湖。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展现的是湖泊的水汽蒸腾无比壮阔的情景。浩荡的洞庭湖,水气蒸腾,连云梦泽都在蒙蒙水气笼罩之中,洞庭湖汹涌的波涛,仿佛岳阳城也为之摇动。孟浩然将自然景象写得气势磅礴,这与他的内心激情是一致的;辽阔无垠的水天景象,也与他积极进取力争入世的心境是统一的。孟诗写洞庭湖岳阳楼,季节是蒸腾热气的农历八月,景物描摹的重心是激荡不息的湖水和高远清澈的天空,是蒸腾的水汽和壮阔的波澜,像极了那样一个激情勃发人人都自负不得了而渴望建功立业的盛唐气象。

杜诗则是登上岳阳楼,俯瞰洞庭湖。他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里,不仅是时间上的对比,而且也有着空间的上对比;不仅是在空间中远与近的比较,还包括上与下的对照。“昔”日已经听说此湖之阔大,向往已久,“今”日才得以登楼一观洞庭之景。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极言洞庭湖气象的壮阔,它好像把东南大地从中裂开,使东西两边分属吴国和楚国。湖水一望无际,岳阳楼和湖心的君山均影落水中,仿佛整个大地都被水浮了起来。《金玉诗话》评道:“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如‘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四望疑无路,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皆见称于世。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杜甫的《登岳阳楼》通过现实的时间、空间的多重参照,营造了混廓的、具有多重意蕴的意境。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谈到这一联说:“愚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然玩三、四,亦已暗逗辽远漂流之象。”这一联已经暗暗透露出破碎分裂、动荡不宁的讯息。颔联之阔,展现出颈联“从阔而狭”,更显得痛楚之深,忧愁之重,思虑之广,慨叹之“富”。全诗写景从历史写到地理,从空间写到时间。今昔并列,远近参照,上下对比,慨叹系之,登临的慨叹油然而生。过去,自己是充满抱负,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今天,诗人却看到自己一事无成,“老病有孤舟”。杜甫的《登岳阳楼》在辽远阔大之中,不禁生出无限的唏嘘感叹。

诗歌是时代气象与个人遭遇共同交织的声音。面对着同一片风景,同一个对象,诗人的经历不同,生活体验存在差异,诗作的内涵以及表达的情怀也迥然相异。孟诗为干谒诗,全诗既表达了诗人的建功立业之志,也展现出诗人不傲于物,也不为物所屈的气节;杜诗表达了作者处境之难、漂泊之苦,抒发了年老万事无成、空有报国之心的慨叹,以及展现了作者哀民之痛、忧国之衰的胸怀。内涵丰富境界深远,情感内涵之充沛丰厚,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二诗在思想内涵、诗歌意境等层面都各有所胜,难分伯仲。

罗清华,广东东莞市第一中学教师。

上一篇:引领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 下一篇:《长江三峡》的云雾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