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约束企业法人恶意收购行为

时间:2022-08-31 06:34:55

如何约束企业法人恶意收购行为

【摘要】 在我国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恶意收购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各个行业中都有所涉及,这无疑为经济的发展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也就是说,在企业发展中,善意的收购行为是一种鼓励企业交易和发展的行为,而恶意收购行为则是对企业各方利益的一种侵害,应该在法律层面上进行制止。从法理角度分析企业法人恶意收购的行为,是在程序上保障收购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同时也是对恶意收购行为的一种有效惩罚。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企业法人 恶意收购

一、引言

从民事诉讼法的角度分析企业法人的恶意收购问题就是分析以何种方式来保障在恶意收购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主体的基本利益。我们知道,在企业法人正常的收购行为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利益剥离和利益整合,但是这种利益的再分配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的,而作为恶意收购行为则是违反了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的,是对收购过程中某种利益的一种无形的侵害。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并且实现市场竞争中的基本目的,必然要在竞争手段上有所创新,那么,这种创新自然就包括恶意收购行为,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其它企业法人的基本利益,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也是对自身利益的一种潜在威胁。恶意收购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末期,但是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发展并得到进一步的流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恶意收购在第三次兼并的浪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主要体现在美国各大企业之间的兼并和收购行为,这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是分不开的。在当时的美国,公众对公司的股权的分散化程度较高,并且对股权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加之社会资本比较富裕,这样就对自然人以及企业的持票者是一种助长的风气,并且由于当时的市场松动情况较为严重,金融资本的套利空间较大,很多企业为了实现自身企业的发展,不得不对交易对象下手,对其实行并购行为,这样才使得美国企业的业务的多元化程度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

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收购行为发生在金融行业,随着市场的准入,各种证券企业、公务类型进入了资本市场,为市场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然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带来了一定障碍,在金融企业中,股权分配的改革试行从根本上为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扫清了一定的障碍,股票发行机制与市场投资多元化为市场的灵动发展又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这种有利的机会,同样为企业并购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前提和基础,有问题就需要进行解决方案的分析,2006年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企业的收购方式由强制性的全面要约收购方式调整为选择性的要约收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公司收购的积极性,还进一步放宽了审监部门的范围,为企业的收购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是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点来分析这一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企业收购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能,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并购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不合规的收购行为,也就是恶意收购行为的出现。

二、恶意收购行为的认定

对一项收购行为是否为恶意收购行为,需要对其收购的主体、收购的目的以及收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来进行分析,在法律保障方面也要进行这些方面的具体措施上的探索。

首先,关于恶意收购的主体。我们知道,恶意收购的主体多数是自然人为股东的投资类公司或者投资管理公司,这些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定的实体性业务,而是在一定的地位中对某种交易行为进行幕后控制,在收购过程中,收购人通过虚假的财务报表分析来骗取收购资格,而当涉及到履行约定的时候,收购方则往往缺乏或者没有收购中的支付能力,仅仅预付部分的收购资本或者没有能力支付一点收购资金,而是通过抵押或者质押的方式从第三方金融机构(如银行)取得资金后才进行支付,而依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的企业法人要进行一定的收购行为,也就是说收购人要对公司的股权进行收购,其自身应该具备一定的资质和条件,如在《公司法》中规定,“公司向其它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而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其他实际控制人对其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及该公司其它股东负有诚信义务"收购人对其所收购的上市公司及其股东负有诚信义务,并应当就其承诺的具体事项提供充分有效的履行保证。”而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则是以炒作股权为目的的收购人是没有实业的经营权限的,在总资产和发展规模中都比较小,不能达到法律对企业法人收购行为的基本要求,其基本的做法就是做假账目,并通过虚假的渠道进行审计和验资行为,骗取转让方的信任并取得形式上的收购资质,达到其恶意收购的目的。

其次,恶意收购的目的。在企业间进行一定的合作基础上,要进行一定的恶意收购行为,其基本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关联方的交易或者其它的方式来获取上市公司的套取利益的目的,二是通过虚假的财务报告制度和各种虚假报表,来骗取再次融资于市场的资格,等待上市公司再融资后则进行一定的侵占,三是在企业法人失去了利用价值之后,将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各种股权份额再次转让,或者给予放弃,用于抵偿银行中的债务,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四是对其中所涉及的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操纵。或者编制一定的虚假信息,为其在二级市场上操作上市公司的股价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同时能够对自身企业的融资风险以及交易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可以说,恶意收购的目的是对其它企业法人以及公共服务机构的一种欺诈和骗取,同时也是对一种特有资源的侵占,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恶意收购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最后,关于恶意收购的基本特征。在企业法人的恶意收购行为中,不仅仅单纯的表现为一种社会性,因为社会性已经成为合法与非法收购的同质特征,但是在该特征的表现中,恶意收购行为还是具有更为广阔的波及性,也就是说恶意收购行为在行为后果中所涉及的利益方是较多的。我们说,如果正常的收购行为只是对交易双方的利益的一种涉及,而恶意收购行为则是对多方利益的一种波及,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应对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其中,收购双方、验资机构、第三方银行机构,等等,都是在恶意收购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都涉及到法律的规范问题。

三、恶意收购的发展趋势及诉讼约束措施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恶意收购行为越加频发常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我国公司的发展优势也在不断增强。我国很多企业都已经步入了优胜劣汰的阶段,恶意收购行为更加的活跃。2005年以来,各类恶意收购的案件在不断增加,从这些案件的分析和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出,恶意收购行为具有一定的发展趋势。首先,恶意收购的保密程度越来越高。企业要征得发展的契机,就必然要进行一定的交易升级,也正是由于很多企业的股权越来越分散,而收购方更加容易的对目标公司进行化整为零的收购,对信息披露进行一定的限制性规定,这样的收购行为导致对恶意收购行为有一定的助长。其次,收购的成功率在不断增加。虽然是一种不合法律的做法,但是恶意收购行为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并且收购的成功率在不断扩大,这与一级市场以及二级市场的责任划分是有着巨大的关联的,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一定的资本划分,势必影响公司的市值,这就提高了收购行为的成功率。最后,收购行为和收购动机更加的理性,收购方式更加灵活。在现阶段的股权分置时代,恶意收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收购是借机炒作的,而对于这些炒作行为恰恰迎合了被收购企业的亲睐,这就无形中助长了收购行为。理性化的收购行为更加促进了恶意收购交易的达成。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之间的互动以及日常交易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交易行为的促成速度。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带来的是一定的投机利益,是一种利益共享行为。

我们知道,很多收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违法,严重的已经构成犯罪,因此,如何引导企业的收购行为走向正规,法律规制必不可少。民事诉讼法从程序上保障了收购行为的正常进行,对于交易主体、交易内容以及交易程序都应该结合相关部门法进行实际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发展正常化,在每个合法程序下进行的企业法人的收购行为才能在最终的利益保障上实现公正、公平,对其它的利益关联方也是一种合法的促使。这就要求我们在收购过程中严格按照诉讼法的规定进行收购,而对恶意收购行为进行必要的抵制。

企业法人的恶意收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市场的资源分配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对于各关联方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要在民事诉讼法以及各种实体法的规定中进行收购行为的规范化运行,才能保障整个交易市场的有序发展。

上一篇: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能力研究 下一篇:Coty’s Messed up with T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