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比喻和比拟

时间:2022-10-28 03:12:26

摘要: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容易混淆的辞格,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甲乙两事物相比,除了相同点外,比喻和比拟也有很多相异的地方,故比喻和比拟是两种相似而又明显不同的辞格。

关键词:比喻;比拟;修辞格;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3-02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不仅要表达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力求生动形象,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考虑在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确定的前提下积极地调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进行语言加工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修辞”。如:比喻、比拟、排比等等。而众多的修辞方式中又以比喻和比拟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为最高。经过调查发现,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和众多的学生对比喻和比拟的认识还是模糊的、肤浅的,甚至他们经常将比喻和比拟混为一谈。

2010年湖南高一语文试题:朱自清的散文《绿》中有这样一句:“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这是比喻,还是比拟呢?在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上,60%的学生都认为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当然是比拟。实际上,只要弄清楚了“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比拟”、“比喻和比拟到底有哪些不同点”这三个问题,上面这道题判断起来真是轻而易举。

王希杰在《修辞学新论》中将“比喻”称为“语言艺术之花”,认为是古今中外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到底什么是“比喻”?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说:“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这种辞格叫‘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例如“新月如钩”,能构成比喻,是因为被表现的事物“新月”形状是弯的,另外的事物“钩”形状也是弯的,“弯”就是两者的相似点。所以相似点是构成比喻必不可少的条件。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另一个问题:是不是有相似点的两个事物就一定能构成比喻?如《滕野先生》中的句子“清国留学生盘得平的头发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许多人都将这句话归之为比喻,认为它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然而笔者却认为它不是比喻,把清国留学生盘得平的头发说成是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尽管一个是清国留学生,一个是小姑娘,但清国留学生盘得平的头发与小姑娘的发髻均指头发,无质的差别,属于同类事物,同类事物均构不成比喻。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说:“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必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倘若缺第一个要点,譬喻当然不能成立;若缺第二个要点,修辞学上也不能称为譬喻。”所以,在这里我们再次明白: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既有相似点,同时它们在本质上又是两种不相同的事物。

我们再来谈谈“比拟”。至于什么是“比拟”,学者们一致认为“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由此我们知道:比拟是建立在想象心理基础上的,它不要求甲乙两事物之间有某些相似点,直接移情寄意,赋予人或物以具体形象。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例句把“春风”、“夜雨”人格化了,使他们具有人的思想、动作和情感。“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例句中作者把人当作植物来写,使人的“身子长在水里”,跟荷梗一样,给人以壮美的形象。

通过如上分析,我们发现在比拟句中,本体一定要出现,拟体没有出现,而且拟体是不明确的,含糊的。这是我们对比拟的简单认识。比喻和比拟作为两种常用的修辞,他们是人们运用形象思维借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惯用格式,都有一种比况的性质,把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喻和比拟毕竟还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除有相同点外,它们还有更多的不同点。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区别它们:

1.从比喻和比拟这两种辞格构成的客观基础来看,比喻构成的客观基础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也就是说,一定要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事物来作比。而构成比拟的客观基础是本体与拟体的模拟性,也就是说,本体只是模拟拟体事物某些具体的特征,它并不要求本体和拟体一定得有相似点。如:“勇敢的海燕”是把“海燕”当成具有人物的勇敢行为来写的,因而是拟人;“海燕像勇士”是说海燕在不怕危险,有胆这一点与勇士是相似的,因而是比喻。

2.比喻和比拟的侧重点不同。比喻是以乙事物喻甲事物,重在“喻”,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喻是在文中打比方,告诉人们此事物与彼事物有相似点,从而实现其本质特征。而比拟则着眼于“拟”,“拟”是仿照的意思,直接把此事物当作彼事物来描写,甲乙两种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故有人又称比拟为“人物交融”。如“共产党像太阳”这是一个比喻句,将“太阳”来喻“共产党”,意在揭示“共产党”与“太阳”有相似点,即共产党温暖着受苦受难者的心,给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以新的生命。“我到自家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宏儿。”这个比拟句中直接把人当作会飞的鸟来写,让本体“宏儿”直接模仿拟体“鸟”的动作,使人物性化。

3.从构成比喻和比拟的格式、比体明确与否来看。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清楚,在比喻句中,喻体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明确的。比拟却不是这样的,它只要求本体拟词出现,拟体不出现。因而它反映了事物的交融关系,用模拟的方法来刻画人或事物的情状。如:①“曙色像一片翠绿蓝的水。”②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例①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喻词“像”,例②只出现了本体“曙色”和拟词“流动”。而拟体根本没出现,所以例①是比喻,例②是比拟,可见,比喻必须有明确的喻体出现,比拟必须要求本体和拟词出现,拟体是潜在的,绝对不容许露面。

4.从修辞效果来看。比喻的喻体是显现的、明确的,比喻凭借喻体使本体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易于领会,因而喻体越是形象、生动,修辞效果就越好。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而比拟则不然,比拟的拟体是暗示的、不确定的,而且拟体不会出现在文中,这就更显示了拟词的特殊作用,比拟要靠拟词来使本体人格化、物性化,因而拟词选取得越生动、具体,效果就越好。

比喻和比拟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两种重要修辞方式,是人们运用形象思维借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惯用格式,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在本质特征,修辞功能、表现形式诸方面判然有别,迥异其趣,一方面我们应该从理论上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另一方面,我们还须在实际运用中做到让比喻和比拟更贴切、更生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张政飙.现代汉语界说白题[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4]姚殿芳,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陈望道.修辞子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陈炯.中国文化修辞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上一篇:《数字图像处理》公选课教学实践研究 下一篇:“哑巴英语”现象成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