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106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31 02:44:38

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106例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分析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临床效果,总结经验。方法:采用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观察疗效,分析结果。结果:射频治疗能有效去除消化道息肉。结论: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效果显著、经济、安全。

关键词 射频治疗 消化道息肉 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选取消化道息肉患者106例,男64例,女42例,年龄17~77岁,均经电子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活体组织检查未发现癌变,无严重的心肺疾病及其他禁忌证。食管息肉6例,十二指肠息肉14例,结肠息肉38例,其中12例多发;胃息肉48例,7例多发。共治疗息肉169颗,其中长蒂12颗,亚蒂33颗,广基124颗。息肉大小:<0.5cm 46颗,0.5~1.0cm 78颗,>1.0cm 45颗。

方法: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mg或阿托品0.5mg,精神紧张者可加用地西泮10mg,常规作好术前准备,连接好回流电极板和足控开关,进镜发现息肉后选择最佳角度充分暴露息肉于视野中央位置,由活检孔道插入治疗电极,按息肉大小选择功率25~30W,在息肉顶部进行灼烧,使息肉局部发白、凝固,对长蒂息肉灼烧蒂与息肉连接部。术后6小时禁食,后酌情安排饮食,并予抗炎、保护黏膜治疗,胃部息肉还应加用奥美拉唑抑酸。术后半个月、3个月各复查1次,分析治疗效果。

结 果

半个月后复查,本组中155颗(91.7%)息肉消失,局部黏膜光滑,痕迹难辨。14例可见息肉残存,其中息肉>2.0cm者8例,6例为长蒂息肉,行第2次射频治疗后均消失,3个月后复查均未见异常。治疗中10例患者有轻微烧灼感,6例感觉针刺样疼痛,术后症状消失。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讨 论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黏膜上皮增生所致,内镜下呈腔内局限性隆起,界限清楚,多发生于结肠及胃,是临床常见病,因部分息肉有癌变倾向,特别是腺瘤肉癌变率较高[1],所以一旦发现息肉应积极治疗。常用的高频电摘除治疗,圈套器通电后易与组织黏连,产生火花并损伤内镜,病灶易炭化。食管无浆膜层,壁薄,息肉多无蒂,高频电摘除术易损伤正常食管黏膜,并导致穿孔,胃壁宽基息肉,电切可并发出血,内镜下止血不易成功。而射频技术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正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

射频治疗充分利用了内镜下的射频技术,主要是通过热效应使细胞内外脱水、干燥、细胞破坏、组织凝固而达到治疗目的,不与组织黏连。射频效应对神经肌肉无兴奋刺激作用,治疗中患者无明显不适,安全性较好,并且临床治疗彻底,病灶经治疗脱落后局部黏膜无异常。消化科多用于止血、息肉灼除、癌肿堵塞的疏通等治疗。楚人俊等[2]治疗广基和大于2cm息肉行多点或滑动治疗也能有效去除息肉。但对于较大息肉和长蒂息肉,射频治疗操作时间较圈套切除长,存在难以回收标本作整体病检的缺点[3],并且仍存在治疗不彻底的可能,所以笔者认为对大息肉和长蒂息肉,在圈套器方便操作时,仍应以高频电摘除为主,切除不彻底的可辅以射频治疗。我院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快捷有效,一次性治愈率高,治疗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经临床实践表明,经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与高频电摘除相比,无明显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更安全高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运祥,黄留业.实用消化内镜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8.

2 楚人俊,蒋明德,张毅,等.内镜下射频电流治疗上消化道疾病[J].医学杂志,1994,19(6):479.

3 顾刘俊,黄熙源,沙陨石,等.内镜下射频治疗胃肠道息肉40例[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2,14(5):230.

上一篇:基层医院肝包虫术后残腔处理方法应用体会 下一篇: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时机选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