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掘一方写作教学的沃土

时间:2022-08-31 11:26:03

依托教材,掘一方写作教学的沃土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社会与人生的重要途径,综合体现着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课文、练习、习作等教材元素,组织学生多元积累,趟出一条写作教学的新路子。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依托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90

当前,小学生习作言之无物、情感淡漠、语言贫瘠,这与其疏于积累、缺乏体验有直接的联系。如何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积累,并将点滴感受化为文字呢?依托教材、多元积累,就能开掘出一方写作的沃土。

一、课文,埋下一粒粒写作教学的“种子”

语文是一门兼有工具性、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均来自于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既闪烁着文人夺目的思想光辉,也积淀着其深厚的写作素养、娴熟而极具个性的写作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应要求学生从多个视角出发,多元积累写作素材,埋下一粒粒写作教学的“种子”。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写作素材,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写作方式。

1.语言。如开头:“那是一个漂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与全文浓浓的亲情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这能给我们以启示:写作时,遣词用语一定要考虑全文的感情基调。

2.细节。无论是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的神态描写,还是妈妈怕惊动父亲,一整晚不肯挪一下胳膊的生活细节,都是极具表现力的写作素材。这也告诉我们:作文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写作内容,文章才更美丽、感人。

3.拟题。这丝丝缕缕、简简单单,却感人至深、沁人心脾的爱,就如茉莉花一般淡雅芬芳、幽香袅袅。从“爱如茉莉”这个题目中我们也懂得了:虚实结合、妙用比喻,可以让题目更新颖,也可以使文章内涵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从课文中可以汲取的写作营养还有很多,如选材、立意、结构等,甚至是生字词、优美的句子。课文既是一个载体,也是一个宝库。

二、练习,盛开一朵朵写作教学的“鲜花”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编排了一个综合性练习版块,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等内容,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影响。教学中,教师应将之作为写作教学的有效素材,引导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开展形式随意、丰富的写作活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六年级上册“练习2”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这一节课的综合性练习,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效渗透一定的写作意识与方法。

1.语文与生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开心辞典”学习活动。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寥寥几笔勾勒一下选手答题时的神情,渗透细心观察、神态描写的意识。

2.诵读与感悟:朗诵《我不期望回报》一诗后,学生深深被汪国真清新的诗风吸引,纷纷拿起笔来,也信手涂抹了一首打油诗。或许,学生的作品还很青涩,甚至称不上是“诗”,但谁又能否认,学生的心中已盛开了一朵朵“诗的花朵”?

只要善于发现,处处都会盛开写作教学的“鲜花”。

三、习作,收获一筐筐写作教学的“果实”

到了中高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材根据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安排了相应的习作练习,既与单元主题相吻合,还暗自渗透了科学、条理化的写作指导知识,内容涉及例文、要求、修改等,是教师进行习作指导的极佳素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这一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多元联系,以收获一筐筐写作教学的“果实”。

以六年级下册“习作1”为例,其内容虽仅有两页,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1.学习教材中出示的修改示例,尤其要注意常见的修改符号,为自主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2.阅读《爸爸逗我玩》的例文,感受钱钟书与子女间的浓浓深情,并分析这篇例文值得学习的地方,如细节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毫不造作、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情,等等,不一而足。

3.阅读最后一段话,从中提炼出作文指导的相关内容。比如写这篇作文时,写作思路是可以先回忆与父母、亲人间有情有趣的小事。如果实在没有,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聊聊,就一定能从其只言片语中收获写作的灵感。

当然,习作指导仅是一个方向,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更多地应让学生自主思考、多多练习,在实践中跌倒、爬起,一步步地爱上写作,爱上语文与生活。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教学更是如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写作,但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其在语文教材这方沃土中恣意徜徉,为写出一篇篇情真意切、字字珠玑的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谈小棒在低段认数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下一篇:一节“数字·多元”课堂:基于Pad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