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自主预习,构建高效课堂

时间:2022-08-31 09:39:32

有效自主预习,构建高效课堂

预习是学生通过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掌握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和思维局限,在预习中需老师和家长进行辅导,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预习经验,掌握了基本的预习方法,其知识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了提高,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进行自主预习的训练水到渠成。

一、自主预习的意义

高年级自主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设定或者由教师制定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自读课文,使得学习的动机性和目的性增强,让他们有了强烈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他们好奇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强烈的好胜心会促使他们认真听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进而执著追求。

2.清楚内容的难易,正确分配注意力。

在预习中,学生初步进行了探索,对于文中内容的难易有了一杆秤,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提高了听课效率。这样,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下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部分学生只是在等待,等待老师讲、同学说,他们只是在做接受知识这样一件机械性的事情,其自身的学习能力根本得不到训练和提高。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在自主预习中,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

4.培养了阅读书籍兴趣,丰富了课外知识。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这样,预习将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预习”这一课前工作做得好,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为建设高效课堂打好基础。

二、有效预习的途径

1.方法指导是实现有效预习的捷径。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由此可见,预习并不是一般所说的读熟课文、认识生字之类的简单事项,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知识,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辨析、比较、综合,锻炼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么繁杂的过程,单凭学生是无法完成的,或者说无法有效地完成,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才能使预习达到有效。

2.明确预习目的是有效预习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材体系的编排和学生实际,分层指导学生预习。根据课文编制好预习案,让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预习有明确目标,预习内容具体,预习有方向,预习得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得到提升,这就是有效预习。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预习方案。

3.检查评价是实现有效预习的途径。

要想预习达到预期效果,让预习不流于形式,就必须建立检查机制,我一般是这样做的:

(1)学生检查机制: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在课前交叉检查,对没有做好预习的同学进行登记,并计入小组考核。每周评分,对做得好的小组及时给予表彰。由于小组每个成员都关系到小组的荣誉,组长在经过培训后都相当认真负责,可以担负起指导本组同学预习的任务。

(2)教师检查机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检查预习案,交流反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互动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参与课堂活动的情感态度,思考理解课文的方法,交流表达的能力,等等,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预习成为一种习惯,培养他们思考、质疑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预习的方法指导

前面提到,预习方法的指导非常关键,指导得当,学生的预习效果会很好,会推动高效课堂的建设,不得当,则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通常有效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诵读法。让学生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捕捉信息,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储备必要的知识信息。

2.圈点法。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圈生字画生词,能回答课后问题,能概括段意或主要内容,训练学生养成预习动笔、动脑的习惯。

3.查找资料法。指导学生结合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查阅工具书、资料、或者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弄懂句子的意思,养成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独立解决字词句等疑问的习惯。

4.旁批法。引导学生将解决的问题在读书时对词句段的想法、感悟及时进行旁注,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5.质疑法。结合课后问题和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边读边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以问促思、以读促想,读想结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使预习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的就是这样的精神,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搞好预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一篇: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教学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