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弹性设计

时间:2022-08-31 08:15:22

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的弹性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当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当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弹性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对话教学要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弹性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但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弹性空间,特别是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并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处理课文信息,通过自己的探究来理解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生成课前预设之外的“精彩”。

下面是一位特级教师执教《观潮》一课的课堂实录:教师板书课题“观潮”,然后师生展开对话:

师:“观”在题目里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看”的意思。

师: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观”字?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看书)找到了!课文中有个词组“天下奇观”,这里的“观”应该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你能用两个不同意思的“观”合起来给这篇课文编个新题目吗?

学:(思考后)这篇课文的题目也可以叫“观天下奇观”。

于是,教师抓住“奇”字,引导学生直奔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再仔细读一遍课文,找出这钱塘江大潮到底“奇”在哪里?经过一番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归结出“潮来形奇”(第3—5小节)和“潮去景奇”(第6小节)。

这个时候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那么第2小节与‘奇’又有什么关系呢?”各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钱江潮“奇”的原因与这里的特殊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这样师生就又归结出第三“奇”:“潮前境奇”。

通过师生之间共同的自主探究,教师很快就帮助学生理出了一条明晰的主线,课文按照顺序先写“潮前境奇”,然后写“潮来形奇”,最后写“潮去景奇”,写得非常生动传神。这种基于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是以“软设计”为主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和反应的情况临场发挥,因势利导,做到既灵活点拨,又及时调适,有机渗透。

二、对话教学要体现学生互动交流的弹性

在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转变观念。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中彼此沟通交流,这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教师课前在备课环节中难以企及的细节,教师只能“假设”可能交流的要点,而如何通过对话进行引导则全凭临场的灵活应变。

比如在归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思想的时候,我本来想按照教参上的说法,概括为通过描写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残害。但是,当我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的学生说,百草园是个乐园,让人留恋,但三味书屋是个乐屋,让作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那“黑油的竹门”,那“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块写着“三味书屋”的大匾,还有那拜孔子和拜先生的仪式,作者无不记忆犹新,不难看出他对这段生活的印象深刻。因为三味书屋是一片求知的领域,虽然严肃但不乏快乐,虽然有敬畏但不乏感激。

有的学生说,寿镜吾先生知识渊博,念书的时候,他那种“将头仰起,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情景,风趣优雅,让作者至今难忘。他基本上不体罚学生,所以读书累了的时候,可以和同窗好友偷偷地溜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这些都实在有趣之极。

通过这样的探究讨论,我豁然开朗。作者在三味书屋里的生活只是枯燥无味吗?在部分学生看来并非如此,相反和百草园一样有趣,令人难忘。语文老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课堂成为有故事的“百草园”,只要学生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就应给予适当的肯定。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沉闷状态,自然不能缺少师生之间有效的有弹性的对话交流。

三、对话教学要体现学生个体感悟的弹性

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聆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教师进行对话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教师要为学生的个体感悟可能出现的弹性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心理准备。所谓个体感悟,是学习者根据自身情感和个人理解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这样的感悟让他们有话可说,比如在执教散文《三颗枸杞豆》时,在“体验与反思”环节我这样设计:

师:请结合你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以下几种情境中,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对“三叔”说些什么?请以“三叔,我想对您说”为话题说几句话。

1.当三叔用手捏着我的小脸说“这也是太阳”时;

2.当三叔向我解释那三幅奇怪的图画时;

3.当三叔捏着一朵野豆角花仔细观看时;

4.当三叔对我说“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时。

针对这几种情境,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都有话可说,有的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行进,而有的则脱离教师的预设。比如用三幅画来比喻三叔失败了的三个理想,这是教参上的说法,但有学生说,三叔所说的三个是他一生的成绩,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三叔的三个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但并不能说就是失败的,因为他依然把梦想装在心里,说明他一直孜孜以求,并没有放弃,这才是“三颗枸杞豆”的价值所在。这样解读虽然脱离教师的预设,但拓展了文本的深度,让三叔本来悲凉的人生有了一丝憧憬,无论何时懂得人生的意义都不算晚,哪怕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

总之,对话教学是当今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亮点。《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提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设计对话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预留弹性空间,从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个体感悟等方面进行对话教学的弹性设计,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悟到语文教学的魅力。

上一篇:经历过程,丰富内涵 下一篇:“以一带多”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