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其象知其人品其言

时间:2022-08-31 07:47:07

[摘要]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高中阶段的古诗词鉴赏应以此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三大有效策略是:通过想象等手段彰显意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和体悟诗情;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作品与个人以及世界的关系;引领学生把玩、揣摩、品鉴诗歌的语言节奏、遣词造句、表现手法和结构形态等。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高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55-03

[作者简介]徐琦凌(1970―),女,福建厦门人,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一级教师。

鉴赏古诗词(包括现代人创作的古体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1]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而高中阶段则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这是一个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个问题。

一、显其象,悟其情

任何文本都是凭借语言文字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但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特殊性。“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2]诗人心中涌动着诗情,丝丝缕缕,难以名状,无法用言语直接言说或传达。于是诗人便用言语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形象、直观而又囫囵、模糊地传递诗情。清代文学家叶燮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也。”[3]因此,意象便成为诗的典型标志。《小雅・采薇》中的抒情主人公为国征战,“昔我往矣”,参战的豪迈混合着离开家乡和亲人时的难舍,种种复杂情绪就交织并熔铸于“杨柳依依”的形象中。历经沙场,侥幸生存,“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九死一生的庆幸,对亲人生死未卜的担忧,物是人非的感慨,个人前途的迷茫,以及其他各种难以名状的情绪,都寄寓在“雨雪霏霏”中。这“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就是传达诗情的意象。意象是内在的主观之“意”隐藏于外在的客观之“象”之中,是物象和情思的融合,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从呈现方式来看,古诗词的意象有几种情形:一是并列意象,即几个意象是平等的,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如《秋夜独坐》中“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中落果和灯下鸣虫即是并列意象。二是主次意象,即几个意象有主有次之分和轻有重之别。《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多个意象中,只有幽竹才是主角。三是背景意象。诗中有多个意象,但其中一些意象只是主体意象的背景。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和乌衣巷只是燕子活动的背景;苏轼的《海棠》,东风、浓雾、月光都是共托海棠花的背景。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没有意象,情思往往难以表达;不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情思常常无从领会。因而,对古诗词教学而言,‘披文得意’必须以‘显像’为中介。”[4]在古诗词鉴赏中,要抓住其中的意象,然后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再现画面,由象思情,从而对其诗情或主旨感同身受或有更加深入的感悟。

彰显意象的主要方法,一是媒体再现,运用课件、表演和绘画等,将言语塑造的意象还原为画面。二是言语描述,即教师用自己的言语进行描述以还原意象。三是再造想象,让学生通过大脑加工将文字塑造的意象还原为活生生的画面。鉴赏古词诗时的再造想象又有两种类型:一是再现想象,即鉴赏人在诗歌语言的引导下,设身处地尽可能地想象出作者创作所想象的情景。这是再造想象常用的类型。二是补充想象,即鉴赏人在作品塑造的意象基础上,抓住创作时留下的空白点,通过想象,丰富、补充意象,使之更加完整或丰满。

教的《沁园春・长沙》时,播放多媒体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flash,让学生就里面的景象谈感受;紧接着,教师再出示一段“鹰击长空,百舸争流”的flash,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感受词中运用的诸多意象与《天净沙・秋思》有何不同。教师通过意象的彰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视觉对比,整首词描绘的虽然是湘江的寒秋景物:万类霜天、百舸争流、鱼翔浅底、鹰击长空、漫江、层林、万山等,却将这湘江秋景的生机勃勃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改传统写秋时的感伤和肃杀,显得更加壮美和大气,充分表现出了对于中国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豁达的情怀,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和向往。正是借助意象的彰显,让学生从形象中获得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从而走进词中的意境,感悟词情。

二、知其人,论其世

文学作品的产生与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孟子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5]在此,孟子意在阐发尚友之道,却在不经意中揭示了古诗词鉴赏的有效方法:一要知人,二要论世。知人包括深入了解诗人的为人和生平,既包括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遭遇、思想渊源、家世交游等,也包括了解诗人个性气质、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创作才能等。论世则是全面了解其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包括了解诗人生活的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生活阅历、审美理想和艺术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总是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诗人是激情的奴隶,只有文字排遣和宣泄了激情,才能摆脱火焰的灼烤。诗人的激情不可避免地源自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只有知人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同时,诗人又是社会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会在他的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知人是探究诗人与作品的关系,论世是探究古诗词与世界的关系。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揭示诗人背景、经历与古诗词内容、风格的因果联系。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基本上都是伤春悲秋,在诗人的眼中,秋天就是凄凉的代言,具有萧森和凄凉的色调,向读者传达了无限的悲伤。例如,诗圣杜甫的名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都体现出了秋天的悲凉和萧飒。例如,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通过昏鸦、老树和枯藤为读者营造出了凄凉的秋天景色,表达出了强烈的羁旅之愁。在对杜甫的诗词进行鉴赏的时候,值得人思索的地方在于作者究竟是为何愁苦,其悉苦为何如此之多。这时候就需要结合作者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的身世来进行分析。杜甫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并且亲身经历了长达多年的安史之乱,目睹了国家的衰败,以及百姓的流离失所。杜甫入朝为官时,遭人妒忌,得不到重用,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够浪迹天涯,贫病交加、报国无门、有家难回,看到纷纷落木,因此感怀。马致远作为一个异地飘零的天涯游子,看到如此凄凉的秋景,因此需要抒发凄苦之情。

辛弃疾的作品之所以“壮中见悲,沉郁顿挫,抒慷慨呜咽之情”,是因为他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从小生长于金人统辖的区域,从小就立志收复失地,他的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可是满怀爱国情怀的词人却受到朝廷的歧视而不被重用。了解作者的经历,其词多数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诗人一生的思想感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人生活尽力的变化,时代的变迁,都可能影响到诗词的情感基调和旨意。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是词人早期和南渡后晚年的作品。《醉花阴》含蓄地述说了闺中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而《声声慢》则表现了词人深入灵魂的孤寂与戚戚。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区别,是因为早期词人生活安适,与丈夫赵明诚以诗词唱和,婚姻美满。外族入侵后,词人被迫南渡,不久丈夫病逝,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长期流亡,形单影只的生活留给自己的只有丧夫、国破、流亡的凄惨记忆。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适当了解作者的经历及她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才能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中之内涵。

三、品其言,悟其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更是被视为语言的精华,因为它短小的篇幅,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咀嚼、玩味古诗词的语言形式是古诗词鉴赏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中古诗词鉴赏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高度地概括起来,阅读的基本过程是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就是“学文”的过程。课程标准对阅读有如是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1]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形式包括:

其一,把玩古诗词的语言节奏。古诗词是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具有表意功能的声音符号构成。鉴赏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经过特意组合的语音符号,并通过大脑皮层的转换,由语音符号进入到对语义的理解与把握。从接受的角度进行观照时,语音节奏便成为古诗词最表层的形态。

其二,揣摩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国古典诗词遣词造句凝练含蓄、独出机杼,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词的选用、独特的排列组合以及各种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诗词语义建构和表现的基本单元,也是情感内容介入语言形式的中心层次,尤其是词语的选用。“在某种意义上讲,词语的选用就是诗歌创作的全部艺术。”[6]揣摩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是鉴赏古诗词语言形式的最重要部分。

其三,品鉴古诗词的体式结构和表现手法。体式结构是诗词意义建构的最大单元,表现在形式层面上,体式结构是诗词的完形结构形态。古诗词常见的结构形态,有起承转合、重章叠句、层层铺垫、预伏照应、巧妙过渡、卒章显志等。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有象征手法、铺陈渲染、联想想象、以小见大、言此意彼、情境交融、动静结合等。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这首词就做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上片都是景物描写,下片抒情。按照写景的顺序来说,是由仰视转为俯视、由远及近、由上到下,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主要用了反衬、以动写静和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从味觉、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行写景。同时,讲究练字,极具语言魅力。如,“染”字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就像是经过人染过似的。“击”字,将雄鹰那种搏击长空和展翅奋飞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翔”字表达出了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的状态。语言形象和精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运用动词的传神,能够体现出作者的独运匠心。学生学习后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的那一段,诗人运用了8个比喻句来描写无形的乐声,如“急雨”“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铁骑突出刀枪鸣”,凭借这些形象的比喻,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雄壮,或低回婉转的乐声,不仅表现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又将她的演奏描摹得生动可感,让读者印象非常深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35.

[3]〔清〕叶燮,沈德潜.原诗・说诗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35-36.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1):42-46.

[5]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2.

[6]〔英〕玛・布尔顾.诗歌解剖[M].傅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198.

上一篇:以生活情景联想认字法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力 下一篇:浅谈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