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跨界与融合

时间:2022-08-31 06:48:17

艺术与科学,跨界与融合

艺术与科学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许多科技巨匠,文化先哲曾有着精辟的论断,比如,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著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乔治・萨顿曾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作出这样的阐释――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他说:“艺术和科学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科学是逐渐进步的,而艺术则不然。正因为科学的本质是不断进步,因而其成果不是久持年的。每项成就或早或晚注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实用价值,成为博物馆展柜中被人遗忘的工具。而与此相反,正由于艺术并非不断进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则以一个比喻来说明两者关系: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艺术与科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今天这个注重融合,跨界的时代,艺术的发展需要有新技术,演绎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存在形式,传达出瑰丽新奇的视觉效果,科学需要艺术手段拓展更大的空间与全新的展示方式,并赋予更多的价值。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已经融入很多科技因素,科技也充斥着艺术的装点。尤其是信息社会里,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有了更大的空间,借助于作品实物的载体,艺术与科学共同实现着各自的梦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艺术与科学的探索,研究,先是成立了艺术与科学中心的,形成了学术争鸣,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的运作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使之成为艺术与科学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借助于这个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的建设,为国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试验性的探索。

2016年10月8日,由文化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外联局,艺术司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承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策展单位,院长鲁晓波担任总策展人,艺术家杨冬江,王树声,白钢担任策展人,主题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策展第二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在新疆乌鲁木齐宏美术馆的举办,将当代艺术与科学关系的探索推向了―个新的高度。展览以“艺术与科学的对话”为主题,借助“科技与智造”“生态与人居”“信息与智能”“自然与生命”四大版块,通过国际,国内艺术与科学领域前沿探索的展示及学术研讨,揭示了艺术与科学的内在关系,拓展和深化了艺术与科学研究,提高了艺术与科学的创新水平,促进了艺术与科学韵和谐发展。

科技与智造

当今时代,世界制造业的需求导向正在重新生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全球生产布局不断调整,体验经济,长尾经济,时尚经济等经济模式对生产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新型材料研究为各行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切都更加催生了“智造”这一新现象的快速发展,它与。制造。的区别在于是否加入了更多研究与创新的因素,其中科技因素是重头戏。科技与技术的相互支撑,使“智造”深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与智造”单元包含《自动驾驶》《Digital x》《花瓶#46》《3D打印婚礼》《微生乌托邦》《呼吸》《鲑命》共7件作品,《Digital X》将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和相依相生体现得淋漓尽致;《花瓶#46》体现出数字技术推动创意产业中概念构思,加工制作和市场分配的转型;《自动驾驶》聚焦我们耳熟能详的驾驶体验,在科技对人的禁锢和自由之间为我们提供了耳目一新的解决方案,注重视觉统筹,虚拟信息与文化服务等因素更让我们深刻体会了共赢的魅力。

生态与人居

生态平衡是人居环境的基本法则,是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成为人类社会演变发展的重要主题。人类在享受城市化种种便利的同时,社会关系和环境平衡达到了某种微妙且危险的临界点。这一单元的作品,以前瞻性和批判性观念为先导,对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关系不断反思,处处表达出“生态社会”的概理念,以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基础理念,将绿色环保的思想贯穿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社会建设中,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科技观念,推动各领域朝着生态、理性和人文的方向迈进。《我脸上的雾霾pm2.5》生动反映出国内当下敏感的环保问题的作品;《南极大陆:再循环》对于人类未知之境和未来发展提出极具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的思考和探索;《垂直村落》则聚焦于人们自由,多元化和灵活的邻里生活特点,尊重人的社群发展意识。

信息与智能

“信息与智能”是本次展览中最具特色的单元。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艺术创作带来有力支撑,提供了全新的艺术构思方式和维度,诸如3D打印,信息可视化等技术为艺术造型提供了动态,交互,立体的全新模式,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人类主观感受充分融合到艺术表现语言中,推动原本指向精英个体的艺术形式更加亲近大众,人类的情感与感情借助现代化的技术,以艺术的形式将原本冰冷的机械、计算设备和程序代码升级成为信息和艺术感受的双向交流融入公共生活,更加彰显现代社会的民主意识。本单元作品包含《律动的城市》《树的灵感》《魔镜》《韩熙载夜宴图交互长卷》《遇唐・敦煌》《阿凡达变形记》《隐藏的机械舞者》。这其中既有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对人类历史和文物的艺术化展示和保护,也有通过信息记录、解析和转译以更加直接关注自然界,引导人们发现最自然的生命的美好之作。

自然与生命

“自然与生命”是本展览中最具有灵动特质的版块,作品中有的构思宏伟,有的想象奇特,各有特色,反映着复杂而具有哲思的理论难题。一方面艺术家集中探索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一历史探求的永恒主题:人类与自然的对抗性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对人类持续生存提出严重挑战,应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发展,开启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另一方面,基于生命的叙述与倾听万物的对话,以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身来显现个体生命的伦理关切和尊重,也包含着不同的层面。于人类个体,如何真正保障个人的生命价值,防止其被“物化”和“异化”;于生物界,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与尊严的凸显,打造自由自主的交流情景和开放的话语空间;于人和物的升华关系,探索“庄周梦蝶”的比物连类和不尽之谜。《超以象外》以艺术形式再现相对论这一经典的体现自然界基本力量之美的理论;《自问白答》以尽可能低耗高效的设计创造材料的形态之美,公用之需,生态之效;《无限的限制》将古老的物理实验以现代技术更好的呈现于人们面前,

整体而言,本次双年展突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以对“人”的关注为中心,追求和表达人的内在的否定与精神超越,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辩证地推进人的双面回归和人的幸福生存与诗意栖居,使我们的视域更加广阔,思想内涵更加深刻,尽管有些作品不乏乌托邦的色彩,但其表现出的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自觉,对人的本质实现的整体性进发,都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展览所呈现的科技与艺术成果,将力求映射深层的人文景观和时展思路,引领人们进入科学与艺术的深层世界,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探索与创造未来。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写在吴雅琳师生作品展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