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视野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时间:2022-08-31 05:59:48

新兴产业视野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 要:新兴产业视野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改革,可以从地方高校转型大环境下运行“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模式,厘清专业目标,明晰人才培养战略定位、专业定位,规范课程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构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框架,并对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内涵、课时比例有适时调控空间,全面落实“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联盟建设工程,构筑课程平台。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课程体系;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39-03

地方高校转型改革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为指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实施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联盟建设。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个背景前提下,作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的信息产业,高校如何应对信息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开发信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达成产教实质性融合,我们认为制定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基础,也是核心。其能从培养方案的多方面体现出“以人为本、质量领先,以生为本、追求卓越”的人才质量理念[1]。

一、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只有10多年的历史发展记载。2003年,四川大学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在全国首次开办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教育。2010年,教育部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隶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2014年8月统计,全国现有24所院校开办本科专业教育。其中,一分类是大学牌头15所,学院9所;二分类是综合院校13所、中医药院校7所、其他类院校4所。从表述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来看,许多院校认为是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社科素养,具备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从事医学信息技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存储等能力,能在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工程、医药电子商务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管理及维护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自发稿前,笔者到中国知网搜索文献,关于专业课程研究论文报道仅有6篇,表明医学信息工程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还是处于初期,权威性报道少见。

二、新兴产业视野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培养的重新定位

工程教育是当代中国技术经济发展的基石。而新兴代的信息产业则是振兴技术经济的重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化解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明确专业规模体系,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中,质量与规模、质量与资源的矛盾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径选择上与有效实施的矛盾仍然突出,要勃兴新一代信息产业,必须做好推动人才培养联盟建设工程、制定发展战略。

专业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标准及其学科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制约教学内涵的核心因素,也是国家、社会、行业及高校内部评估的基本标准。作为新兴产业视野下的专业人才培养,应借鉴高校转型发展机遇,做好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人才“定位”,以适应国家、社会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突出人才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对接,应用技术与教学服务相融,体现地方性、行业性、产业性需要及其特征。

从直观角度上看目标的解析,目标是被“活化”的思想、文化、身心等方面的素质要求与融合点。在知识结构方面涵盖专业学科的知识、技术、技能的规定性。教育者应学会在目标内涵中找发展机会与优势,在专业特色中找差异性,在共性标准中,找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这就是活化目标的主体路径,也是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点。

三、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如何改革,涉及两方面。一是改革方向问题;二是如何定位,是规范、标准问题。也就是说,课程体系改革以定方向为先,以定位为本,明确课程理性,以人才培养战略为课程体系的主导定位,以专业目标定位为课程体系的主体定位。面对信息产业,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笔者从四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研究。

一维在国家教育宏观维度上,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育司新增的本科教学目录中列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范要求,奠定了本科专业的方向标。

二维在社会行业中观角度上,要求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满足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等,借鉴国内高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体系的建设经验,力求解决好知识、能力与素质,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关系[2]。同时吸纳陈娜[3]、蔡晓鸿[4]、张颖[5]、肖晓霞等人[6]研究的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主干核心课程与信息工程软件开发与应用平台课程,突出应用技术型本科与应用技术产业型本科教育相结合。最终以突出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现代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差异化特点,倾注于应用技术本科专业转型实质性改革。

三维在地方高校微观维度上,符合现实办学条件,课程体系设计以多维性、多层性组建体系框架。首先是以知识构建的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计算机类、医药卫生信息源类课程组成知识体系;其次是由公共基础教育课、学科大基础课、专业课的性质、类别组成具有渐进式层级体系;最后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验、实训、见习、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形式为核心,著力于基本素质能力、理工基础技术能力、医药学技术能力、专业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四维是在人才培养类型维度上,地方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应根据高等工程教育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人才培养类型的特点而进行定位,分为“工程研究应用型”、“应用技术型”、“技术技能型”等三种类型。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应以为地方信息产业经济或医学信息服务为宗旨,以信息技术岗位所必需的应用信息工程技术理论、方法与实践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这也比较适合高职类专科的选择,适用于学历层分类变量。

上一篇:汪清县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 下一篇:“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