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2-08-31 05:47:22

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 要:本文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构成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并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构成设计;改革;创新

构成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是研究艺术设计各专业共通基础要素的理性训练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现代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设计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它是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入门课,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创新性.在当今市场经济繁荣的大气候下,设计包含了更多的新观念和文化内涵。在日益丰富的商品大潮和知识产业的更新中强调求新求异,务实创新。但就目前的教与学两方面来看,不尽如人意。学生除具有绘画天赋以为,对创新意识、思维想象极度缺乏。在今后设计领域也产生了极大很深刻的影响。就基础教育而言,学生除了学习构成系统训练技巧和形式手法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的,提高思维想象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为今后设计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构成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大多数艺术院校在进行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时,依然沿用了包豪斯创立的三大构成的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也越来越细化了。面对已经细化的专业,采用同一种教学内容和形式,难免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与后置专业课联系少,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并没有学会把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觉得基础课是基础课,专业设计课是专业设计课,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立体构成与前置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联系紧密。如果学生对前置课的课程内容没有掌握,那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将无法运用前置课程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应用到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编者个人的因素,每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笔者查阅了构成设计课程的一些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只注重基本内容的编写,没有重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的内容的编写。虽然每个艺术设计专业都可以在这些教材中找到一些与构成设计结合的设计实例,但只是一带而过而已。缺少针对艺术设计设计专业结合紧密的教材。

二、构成设计课程的前后课程衔接

构成设计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把基础知识和专业设计有效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构成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首先强调构成课程相关的前置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如设计素描是设立在构成课之前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也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它所涉及到的创新型态与后置构成课程的形态创造与组合,就能有效地衔接起来.因此专业基础课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与构成课程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效的联系起来,把前置课程的相关内容整合到构成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这样可巩固前置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懂得怎样把之前所学知识与后续课程融会贯通。

其次还要重视本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后续课程如包装设计、标志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都会涉及到造型、形态、创意、色彩、美的形式法则等等,所以构成课程对后续的专业课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本课程基本知识点后,结合相应专业的设计图例进行讲解,选择合理的构成设计课题进行训练,将对应知识点衔接到专业设计中,通过作业练习潜移默化的实现衔接。

三、提供创新环境,更新教学观念

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针对学生某些独特的见解,教师往往以教材作为批判的标准。这种教条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自由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视觉冲击力不强,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教师而言,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不能光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与设计技能,创新思考,解决问题等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教学,创造性思维来源于学生实践,对于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是非常重要而又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以被动地听为主。但对于构成设计课程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不可行的。采用了如下方式进行尝试和调整:

①理论讲授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演绎法、归纳法、推理法等逻辑思维进行联想,向造型之外扩展的方法讲解课程内容

②教学课件的内容,应尽量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与专业课紧密结合。

③作业训练与艺术设计专业紧密结合。如布置柱式构成形态的作业时,可以结合灯具设计中灯罩的设计进行设计题目的拟定。

④作业讲评,采用互动式的讲评方式。比如:首先学生对所有作业进行参观、讨论,然后讲述设计目的、灵感来源、制作过程等。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从而把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林华.新立体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赵殿泽.构成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3] 毛溪.平面构成[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孙丹丹(1978.9-),女,长春人,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上一篇:个人话语与社会话语的冲突 下一篇:关于初中英语不同课型中的课堂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