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纤维在鉴别淋巴组织非霍奇金淋巴瘤与反应性增生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31 05:15:20

网状纤维在鉴别淋巴组织非霍奇金淋巴瘤与反应性增生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适合基层医院病理鉴别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与反应性增生的形态学诊断指标。方法 回顾复习光镜下观察70例淋巴组织常规HE染色及网状纤维染色的组织切片。结果 单/多克隆性增生、淋巴滤泡消失与否及网状纤维分布情况三项诊断指标对鉴别淋巴组织非霍奇金淋巴瘤与反应性增生有重要作用。结论 综合运用单/多克隆性增生、淋巴滤泡消失与否及网状纤维分布情况三项诊断指标,是基层医院病理鉴别淋巴组织非霍奇金淋巴瘤与反应性增生的比较实用、简便、易于掌握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 网状纤维;非霍奇金淋巴瘤;反应性增生;鉴别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85-02

恶性淋巴瘤病理诊断的难度居临床病理诊断之冠。主要原因是淋巴网状组织由免疫活性细胞组成,组织结构与功能特殊,抗原性刺激引起的反应性增生病理改变复杂多样,很易与恶性淋巴瘤混淆,误诊率很高。对恶性淋巴瘤与反应性增生进行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时常常需辅助以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而一般基层医院病理科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开展这两项检测技术。常规HE制片及网状纤维染色是几乎所有基层医院病理科都能进行的,再者非霍奇金淋巴瘤有其自身的形态学特点。故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复习观察70例淋巴组织切片,找出一种适合基层医院病理诊断鉴别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与反应性增生的诊断方法。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文所有病例材料均取自本科室2011年5月――2013年5月外科活检组织标本,共70例,均为淋巴结及结外相关淋巴组织。其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4-80岁,平均40.3岁。反应性增生41例(男性21例,女性2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9例(男性16例,女性13例)。组织活检部位包括淋巴结(头颈部39例、腋窝7例、腹股沟9例、肠系膜1例)、胃1例、回/结肠8例、鼻腔3例、乳腺1例、脾1例等部位。

1.2 方法 所有外科活检组织均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同时每例对应均做网状纤维染色。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HE片及网状纤维染色片互为对照进行光镜观察。

1.3 诊断指标 ①淋巴组织组成细胞成分(单或多克隆增生);②淋巴滤泡(存在或消失);③淋巴组织网状纤维分布(区域性或均匀性分布)。

2 结 果

2.1 通过分别及联合运用上述3个诊断指标,对70例淋巴组织中41例反应性增生(RH)及2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统计RH及NHL对于3个诊断指标的病例数比例,具体如下表示:

2.2 统计学方法采用Х2检验。对上表中的数据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成细胞成分指标:Х2=70,P

3 讨 论

3.1 根据Lukes和Collins的观点,恶性淋巴瘤的发生是由于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及成熟小淋巴细胞化增殖到某一阶段上的阻断,停留在某阶段的淋巴细胞发生克隆性增殖,不能分化成成熟淋巴细胞。这种异常增生是由于淋巴细胞基因发生变异所致。这种增生表现为单克隆性的,失控的肿瘤性增生。而反应性增生是淋巴组织对抗原刺激所起的免疫反应性增生,这种增生具有自限性,一旦抗原物质清除,反应性增生即停止,并恢复原组织结构,这种增生与恶性淋巴瘤的失控性、不可逆性增生有本质的区别。尽管反应性增生组织象复杂多变,但它始终是对抗原的免疫反应,淋巴细胞保持正常的发育、分化及转化的演变过程,即在组织切片上可见到从免疫母细胞成熟小淋巴细胞的各发育阶段细胞的增殖衍化现象,呈整个细胞系列的连续性,表现为一种多克隆性增生,组织学背景“杂”,组成细胞成分呈量变过程。恶性淋巴瘤时,淋巴细胞正常的发育分化成熟过程受阻,停留在某一阶段发生克隆性增生,失去了淋巴细胞发育增殖衍化系列现象,组织学表现为组成细胞成分相对单一,呈弥漫成片增生浸润,构成了“青一色”的组织学背景。组成细胞为一种单克隆性增生,淋巴细胞发生质变过程。从上述表中可看到,41例RH均为多克隆增生,29例NHL均为单克隆增生。因此组成细胞的单克隆增生或多克隆增生是鉴别NHL或RH的本质所在。

3.2 淋巴滤泡是B淋巴细胞正常发育、分化及转化的场所。正常情况下,淋巴结中典型淋巴滤泡由生发中心和外套层构成,生发中心靠近被膜的部分较淡染,称为明区,靠近髓质的部分较深染,称暗区,这就构成了生发中心的极性。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在RH中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滤泡增生,在数量上最多可达淋巴结的大部分,完全失去皮质与髓质之分。重要的是淋巴滤泡保持正常结构,没有质的改变。而恶性淋巴瘤时,各型NHL中除早期T区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等,在瘤区可以残留淋巴滤泡或生发中心外,一般肿瘤区不可能出现正常淋巴滤泡或生发中心。这是由于B淋巴瘤细胞失去了形成淋巴滤泡的能力。滤泡型淋巴瘤呈滤泡样排列而已。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儿、年老体衰、免疫反应低下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时淋巴结内滤泡亦不见。本组病例中,41例RH均见淋巴滤泡存在,29例NHL中,淋巴滤泡1例存在,28例消失,淋巴滤泡存在的这一例为滤泡型淋巴瘤,滤泡为肿瘤性滤泡。淋巴滤泡消失与否反应了淋巴组织结构破坏与否,因此淋巴滤泡可作为RH与NHL的辅助鉴别诊断指标。

3.3 网状纤维是淋巴网状组织重要的支架结构,其分布有助于识别淋巴网状组织正常结构的变异和破坏。正常情况下,网状纤维分布在淋巴滤泡周围、淋巴窦壁、血管周围及小梁内,生发中心稀少,在皮质、髓质内呈不连续的网状分布。RH时,网状纤维分布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呈窦隙疏网型、滤泡窦隙疏网型等分布型表现,但RH毕竟反应的是淋巴网状组织淋巴细胞和淋巴滤泡的量变过程,因此网状纤维的分布仍能不同程度地显示淋巴组织的正常组织结构迹象。总的来说,RH网状纤维分布呈区域性、不均匀性及不连续性的特点。NHL瘤细胞发生质变,单克隆性增生,破坏淋巴组织正常组织结构也必然破坏其网状纤维的分布。瘤细胞似有诱导间质产生新的肿瘤性间质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在破坏正常网状纤维分布之后,诱导“重建”新生的网状纤维分布。虽然NHL网状纤维分布可有多种分型,但总的特点是网状纤维是新生的,呈均匀性分布,失去区域性分布的特点。组织切片表现为网状纤维均匀围绕瘤细胞间呈网格样排列。该组病例中41例RH网状纤维呈区域性分布,29例NHL中28例网状纤维呈均匀性分布,1例为区域性分布,因该例为滤泡性淋巴瘤滤泡内型,瘤细胞位于滤泡内,网状纤维围绕滤泡呈区域性分布。由此可见,RH与NHL的网状纤维分布是有区别的,它对识别淋巴组织正常组织结构的变异与破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把网状纤维染色作为淋巴组织诊断的常规染色。

从上述统计表可看出,单个诊断指标对区分RH与NHL有其片面性,局限性。而多项诊断指标的综合联合运用能避免单项诊断指标带来的片面性及局限,同时也更能反映疾病的本质特征。淋巴组织组成细胞成分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性增生反映了量变或质变。淋巴滤泡和网状纤维则反映淋巴组织正常组织结构破坏与否。这两方面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联合应用于鉴别淋巴组织RH与NHL是比较合理的。对绝大多数淋巴组织病例而言,若淋巴组织组成细胞成分多克隆性增生、淋巴滤泡存在增生且网状纤维区域性分布,则应考虑RH;若淋巴组织组成细胞成分单克隆性增生、淋巴滤泡消失且网状纤维均匀性分布,则应考虑NHL。鉴于基层医院病理科由于条件所限,未能进行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而HE制片及网状纤维染色是一般病理科都能进行的。因此,综合联合应用淋巴组织组成细胞成分、淋巴滤泡及网状纤维三项诊断指标,是基层医院病理鉴别淋巴组织RH与NHL的比较实用、简便、易于掌握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梅刚.恶性淋巴瘤病理诊断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49-53.

[2] 纪小龙.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要点.实用肿瘤杂志,1998,13(1):9-11.

[3] 黄庆祖,朱梅刚.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与非何杰金病中网状纤维分布的比较观察.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4,10(2):110-113.

上一篇:He―AlH碰撞体系分波截面的理论计算 下一篇:眼挫伤继发青光眼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