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之外桃源梦

时间:2022-08-31 04:54:27

提起“桃花源”,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他,以文人之心,借桃花之境,讲述一个逍遥自在的秦人村的传奇故事,建造了一个世外桃源的虚幻之境,引得无数文人倾心向往。细读初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发现从古至今,每个正直文人都在他们的笔下描摹着一个个社会变革梦。

一、和平安乐的桃花源――陶渊明的世外虚幻梦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出身于没落士族,到他时已是家道中衰,生活贫困, 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因对当时黑暗腐败政治深恶痛绝,毅然辞官归田,过着“五柳先生”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贫困生活。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诗,诗中充满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的热爱。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全文借助渔人寻访桃花源的传闻故事,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人人生活在安宁幸福的理想环境里。“记”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这样一幅图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种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生活。“往来种作”突出人人辛勤劳作,“怡然自乐”可以看出“丰衣足食”的愉快,对土地、房屋、鸡犬的描绘则曲婉地表现出社会安定。而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则又表明桃花源民风的淳朴热情。桃花源是陶渊明所追求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人人快乐的理想社会,但这一切在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的当时是无法实现的,只能是作者建构的精神世界的空中花园,反映了陶渊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桃花源不能不说是作者一个世外的虚幻梦。

二、风光秀丽的醉翁亭――欧阳修的仁政兴国梦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却表现出了达观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

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太守。被贬滁州后他没有气馁,而是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这一切让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但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依然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遭受打击。眼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革除,衰亡的景象日增,而他却被排挤在政治核心之外,兴国利民的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只能寄情山水,借酒浇愁。建设一个和平安定、民富国强的理想社会,成了纷乱尘世中的奢望,醉翁亭也就成了他仁政兴国的一个梦。

三、淳朴热情的平桥村――鲁迅的美丽故乡梦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

平桥村是鲁迅先生“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美好世界。虽是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渔村,却有着水乡特有的迷人的风光:散发清香的豆麦和水草,淡黑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赶海,放牛,钓虾;村民淳朴友善、热情好客、朴实憨厚……景美,人美,人情美。充满了诗情画意,不仅是一个十一二岁孩子眼中的自由天地,也是先生社会变革梦的起点。

小说《社戏》里的平桥村是乱世中的平桥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八国联军劫掠,一时间“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鲁迅曾猛烈抨击封建社会是黑暗的吃人的。但平桥村却是鲁迅先生最钟爱的地方,对动荡社会的失望,使得平桥村成为先生笔下的一方乐土。这在后来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中,那超越了乱世的牧歌般的平桥村无疑寄托了鲁迅的美丽故乡梦。

四、自由快乐的后菜园――萧红的温暖亲情梦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的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地,西一脚地瞎闹。有的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给踢飞了。

……

1938年萧红在重庆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香港最后完稿成书。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孤独而寂寞的童年,对于渴望爱与温馨的萧红而言无疑是不幸的,在她寄居南国异乡的生命后期,在对男性及男权社会的彻底失望之后,她开始在现实的废墟上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记忆中的故乡成了这个精神家园的投射和外化。你看“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些自由天性的文字,给人的感觉是她的童年似乎很美满。其实父亲的冷漠、继母的刁难在萧红心灵中留下了难于忘却的阴影,她之所以把童年写得如此美好,实际是试图忘却那童年的孤独与寂寞,也是为了忘却当时在香港的孤独与寂寞。那个祖父种菜后园是她的欢乐童年梦,更是寂寞心灵追求温暖幸福的桃源梦。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文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尤其是当人们不满于黑暗现实,或遭受打击与挫折,或遇人生诸般烦恼之时,便自然就会想到那和平、宁静、安逸的桃花源。由桃源开始,一代代有识之士迈出追寻理想社会的足迹,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桃花源情结。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追求,一个促进社会变革美丽的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初级中学(225800)

上一篇:江苏省常州市中考作文升格例析 下一篇:《石榴》文中“忍俊不禁”成语使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