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景,优化课堂教学

时间:2022-08-31 02:27:37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景,优化课堂教学

摘 要: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导入情景、创设推导规律的情景、创设提出能够逐步深入的问题情景、创设知识外化的问题情景、创设应用情景、创设合作性的教学情景,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它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探索和研究,使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优化,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情景探索课堂教学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部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改革我们的课堂教育模式,改革我们的教学过程,改革我们的育人模式。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实验心理学家苏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另一个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导入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例如:在“反冲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虚拟一个贴近实际生活的物理环境引入新课:在一个白雪皑皑的冬天,阳光明媚。一个叫马哈巴的人提着满满一桶汽油要到河对岸的车库里去。他看见不远处的河面上很多小朋友在溜冰,河面上的冰很厚,他可以安全地从冰面上过河,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向前迈步,只听“扑通”一声,他还是跌倒在河面上。满桶的汽油也淋在冰面上,小朋友们都围了过来朝他大笑,他想站起来,可是怎么也站不起来,他开始焦躁起来。这时,一只小狗走过来朝着他狂吠,好像也在嘲笑他。他恼羞成怒,将自己脚上的一只鞋脱了下来,用尽全身的力气朝狗扔去。奇迹出现了!他竟然慢慢地向对岸滑去,终于到达了对岸。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马哈巴百思不得其解,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谜吧!通过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规律推导情景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特别对于难以理解的规律性内容,我们教师应认真处理教材,努力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由浅而深、由简到繁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究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同时扩展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种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晰,符合推理的逻辑性。

例如:在“平抛运动”教学时,导入新课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录像“匀速飞行的飞机水平投弹”的全过程,然后设疑激趣:炸弹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哪些特点?学生思考得到:炸弹做曲线运动,而且它始终在飞机的正下方。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然后,教师反问置疑:“若你是飞行员,正驾驶军机执行军事任务,发现有一固定军事目标,在距离目标多远投弹才能击中目标?”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会更加强烈,也为后面的飞机投弹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最后,在学生用实验探究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后,又用课件展示“救救猴子”问题:一只病猴倒吊在树上,兽医准备用飞针给病猴注射药液,就在飞针水平发射的瞬间,病猴由静止自由落体,兽医能否准确地给病猴注射药液?为什么?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深入情景

课件的制作,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多种因素均在变化)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另一方面又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知识外化的问题情景

物理有些概念、定理、定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教学信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外部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五、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应用情景

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定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实际问题情景,使学生深刻认识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和物理知识的价值,在情景中实现“再创造”。

例如:在讲“平抛规律的应用”时,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中国女排VS美国女排的对抗赛录像,冯坤漂亮的一扣令大家兴奋不已……随后提出如下问题:排球场总长为18m,设球网高度为2m,冯坤站在网前3m处正对球网将球水平击出。

(1)若冯坤击球点的高度为2.5m,为使球既不触网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范围;

(2)当击球点的高度为何值时,无论水平击球的速度多大,球不是触网就是越界?(g取10m/s2)

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盎然。于是我们因势利导,作适当引导:

①当击球点高度一定时,排球的水平位移和什么有关,关系如何?

②排球刚好触网时的水平位移和下落高度如何?

③排球刚好触界时的水平移和下落高度如何呢?

④击球点在什么高度排球既触网又压线?

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合作性的教学情景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往活动,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要想获得对知识的多种理解,建构出知识的多种意义,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例如:《探究功和速度的关系》的教学,可组织实施“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运用课件播放视频录像:汽车启动过程和刹车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接着提出问题:

(1)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

(2)在加速(减速)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与速度有何关系呢(猜想)?

(3)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分组讨论。

(4)提出方案用光电门测物体的速度,用气垫导轨上的标尺测物体的位移,用小砝码的重力当作对滑块的拉力。

实验采集数据用电脑Excell处理数据,画出图象,发现不是直线,进入猜想是否与成正比呢?再画出图象发现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这时教师又将物理情景改成是初速不为零的情况,让学生讨论怎样研究,然后得出结论:用两个光电门测初速度和末速度,光电门间的距离为s,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图象,发现与位移w成正比。最后探究功能关系。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解读课程内容,并结合认知理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积极探究,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2]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2004.4.

[3]郑慧琦,胡兴宏主编.《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学

上一篇:小学作业改革的新思维 下一篇:浅谈中学开展健美操运动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