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问,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效率

时间:2022-03-24 08:15:56

精心设问,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效率

在现实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一些政治课教师的设问缺少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或是为问而问,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了厌烦的心理。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同行的经验,现就如何设问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问题要有层次性,富有梯度性

例如,在讲西部大开发章节时,教师向学生展现前几年,我国中西部的一些高科技人才、矿产、资金等资源纷纷向东南沿海一带聚涌,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背景材料。设问:所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个设问包含的知识面较广,对学生而言有较高的难度,不知从何下手。其实,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应该分“三步走”:其一,这一问题“是什么?”;其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三,这种现象“怎么样(后果)或怎么解决这一现象?”,因此若把这一设问改成三个小问题,层层深入,由简到繁,既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去思考,又可使学生相互讨论,加强合作,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于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要有生活性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设问,有利于避免纯理论的说教。

例如,在“企业”这一专题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搜集当地的企业概况,课堂上再一一列问:它们主要的业务是什么?产品的形式有哪些?经营的目的是什么?它们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由于是本地的企业,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易于回答出以上的问题,这样,教师就能够简单地总结出企业的概念,而学生对此也有比较清楚和深刻的认识。

三、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问起,又要满足高水平学生的需要。只有弱势群体的能力提高了,人人才谓成功;只有高水平的学生发展了,人人才能发展,整体才能发展。当然,又要避免满堂问,变成学生的另一种负担。问题要恰当,问题之间要有联系性,力争使每一个问题形成有机的整体。这样会使每个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的同时,使思维得到严格规范的训练。

四、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正处于人格的发展和初步定型时期,活泼、好胜、自尊心强。教师在设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点,以求引起他们的求知兴趣,禁用偏、难、怪、冷的题目使他们感到难堪,直至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问时应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喜闻乐答,产生如沐春风的感受,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内动力。

五、问题要有联系性

思想政治课中,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实际都是有机联系的。这启示我们设计问题时也应通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把每个问题以某种方式串连成一个问题链,其问题的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如,在讲《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章节时,一位教师以京杭大运河申遗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顾虑为主线来揭示本科知识点。

顾虑一:京杭大运河流域广泛,两岸的自然文化遗产大多流落民间,整理起来难度较大。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古运河文化,并归类出教材所讲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顾虑二:运河主体是隋炀帝主持修建,有供其游玩享乐的初始目的,修建时劳民伤财,申遗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

顾虑三:有些河段现已干涸,部分河段污染严重,其地位与作用已明显弱化,不适合申遗。

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在航运上的地位和作用变化的原因,并体味传统文化应顺应社会的变迁,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教师让学生分组对三个顾虑进行讨论,从而把教材内容串连起来,聚焦了学生目光,凝聚了学生的情绪,有利于启发学生努力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六、还要“巧问”

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学生学习情绪、注意力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学生研究目标不明,需要点拨的时候;促成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等。同时,提问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积极地思考,从而产生思维的火花。最后,对提问的结果要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价。对答题正确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答题有创见的学生,要给予赞许;对答题偏颇的学生,要给予修正的机会。

总之,精心设问,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互动,培养学生科学流畅的思维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几个误区 下一篇:浅谈初中化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