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培高校创新型教师,提升高教创新之质量

时间:2022-08-31 01:17:20

【摘要】另外,以往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以说,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力培高校创新型教师,提升高教创新之质量

【摘 要】在21世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新型教师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创新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教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和主体。本文首先界定“创新型教师”这一概念,在分析“高校创新型教师所必备的素养和角色的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策略,以期提升高等教育创新之质量。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教师 必备素养 角色定位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26-02

一、引 言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本能和创造能力。”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党的十七报告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无疑承担了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2]

另外,以往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以说,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在创新教育中,教师是关键,只有教师转变了观念、提高了素质,创新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瓶颈。

二、何谓高校创新型教师

如何理解“高校创新型教师”这一概念呢?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概念界定。高校创新型教师即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3]高校创新型教师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提出独特的思想观点、积极解决新问题、探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4]高校创新型教师主要是“教师教学的创新、科学研究的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和为社会服务的创新等几个方面。”[5]对“创新型教师”的概念界定不止于此,根据所查资料文献,笔者认为高校创新型教师既拥有一般意义上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点,同时又作为完成发挥人的潜能、培育人的创新能力的使命的承担者。

三、高校创新型教师必备素养

高校创新型教师承担双重角色:教师和创新型人才。所以,高校创新型教师除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素养(具有高尚的师德素养)和创造型人才的特征(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健全的创新人格特征)外,还得必备以下素养。

1.具有多元化的、动态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局面。高校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就会在教育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一定是多元化的、动态的。”[4]所谓多元化,即教师在精通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多学科的专业化知识,并且还要具备将这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力求由“单一型”转为“复合型”教师,从而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所谓动态化,即教师的知识需要由封闭性转为开放性,不要受教材内容的束缚,应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向学生传播本学科最新的知识、信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具备创新教育教学能力

所谓“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即“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具有较高的教学调控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能根据教育规律发现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组织者和引导者。”[3]高校创新型教师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善于汲取最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将其积极地融合到教育、教学、管理中,促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引导学生大胆实践,以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此外,他们是学生创新的示范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能言传身教地带动学生养成主体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人格。在实施教育创新过程中,创新型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学生的创新教育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

3.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要全面认识教学课堂的职能,即教师并非是知识的二传手,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存储器,课堂教学应是一个互动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大学课堂应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重要场所,以注重培养大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的。[4]在教学内容上要多提出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利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捕捉创意。在教学方式上,由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互动式、自学式、讨论式等多样性的教学,彻底改变单调的、单向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一种严肃活泼的、互动式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方案上,能够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内心需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来设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主动地开发优质课件和掌握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扩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4.具有终身的学习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学习的概念和范围日趋扩大,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学。高校教师只有爱学习、不断学习,只有从“教的专家”转化为“学的专家”,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才能使自己站得高、望得远,并有所突破和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也才能配为人师。

创新型教师是高校进行教育创新的关键。教师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不仅要传授已有的知识,还要身体力行,通过科学研究去探索、创造新知识。

四、高校创新型教师的角色定位

上面我们谈到高校创新型教师所必备的素质,那么,这些创新型教师应如何定位所属角色呢?这一部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高校创新型教师应成为学生获取综合知识的引导者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新知识、新观念、新学科的不断出现以及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学校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在开放式的教育系统中,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鼓励学生去了解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新兴学科,成为学生获取综合知识的引导者。

2.高校创新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时展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尤其是终身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学生才能终身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

3.高校创新型教师应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者

高校创新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表现自己;要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欲望,鼓励学生有创新的信心和毅力;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知识传授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开发智慧的过程。

4.高校创新型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6]在实施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因为自信能激发无穷的热情和智慧,可以产生惊人的力量和毅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性格特征。教师还应用愉快的情绪、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心灵。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高校创新型教师的角色,即是学习者、引导者、服务者、示范者、创造者、组织者。

五、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高水平的高校创新型教师是高校所期待的,那么如何培育创新型教师呢?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高校应该引导和支持教师的创新“类本能”的释放。[7]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养成顽强的创新动机。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要自主选择以创新的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发现和探究学习。再次,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树立教师是“促进者”的观念,激发教师不断学习,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教师的学习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力。[8]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改革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性知识,还要具备对多种知识进行整合并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一旦教师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意识,就意味着教师具有了从事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

2.创设有利环境,形成创新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尊重教师主体的差异性和创新的“类本能”冲动,创设创新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师的潜能变成现实;努力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重视并鼓励教师出科研成果,为造就一批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提供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保障政策,消除教师对创新后果的优虑;全方位、多方位、多层次地综合采用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民主激励和关怀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鼓励教师开拓进取,探索创新,增强教师的创新动力。[9]

3.为教师搭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平台

钱伟长在谈到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时曾说:“教学没有科研作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0]高校教师参加科学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科技的新成就和学术发展新动态,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使自身由“知识传递型”转变为“知识创造型”教师。为此,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在项目审批、经费投人、授课工作量、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更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研究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允许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标新立异”,能够做到“失败不追究,成功归教师,成果推广应重奖”,让每一位教师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善于创新,为他们开展创新工作提供广阔空间。此外,高校还应积极为教师搭建舞台,促其成才。[11]帮助教师成才,为其提供可以发挥其优势的平台是激发教师创新积极性的又一重要途径。

4.构建和谐的学术环境,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浓郁的学术氛围,创设活跃的自由探讨的学术环境。[12]只有在学术自由得以保证的环境里,才会出现学术繁荣、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和谐的环境、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是人的创造性产生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和谐的环境是创造性产生的重要外因。有和谐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与研究,才会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前,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健康的学术气氛、协调的工作氛围,鼓励探索,鼓励冒尖,鼓励一马当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潜能,变人才拥有优势为人才产出优势,从而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

六、结 语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的历史性跨跃,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教师是大学的核心,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创新力决定着高校的办学市场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教师潜在、持久的创新力,就是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既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朱卫华、张 雷.创新教育及其教师的角色定位之我见[J]. 教育广角,2007.5:117

2 单 青. 高校教师创新素质及其培养[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35

3 罗 华、何建洪. 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J]. 教育探索. 2007.2:78~79

4 王丽丽. 试论高校教师创新素质及其提高途径[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5:105~107

5 李金春. 激励理论与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52~54

6 刘平良. 开发高校人力资源.培养创新型教师[J]. 教育管理,2007.4:75~76.

7 张 华.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5.6:6~18

8 李文生. 谈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101

9 陈烈荣、钟永强. 提升高校教师创新力的途径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9~40

10 徐 辉、季诚钧等. 大学教学概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4

11 王玉芝.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版),2008.3:92

12 陈开燕.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与途径[J]. 教育评论,2007.2:39~41

上一篇:浅析农村技校生就业不稳定因素与对策 下一篇:加强临床实习中的医德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