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30 09:28:10

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学科,它不同于其他课程,有其特有的学科属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想要使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得以形成、观察能力得以培养,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观察活动进行指导,使学生在亲历“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想让学生学习小学科学的效率得以提升,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观察;发现

一、教师应在小学科学授课之前制定好教学目标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备课思想和方式,没有对错,只关乎是否科学、精准。目标毋庸置疑是课堂学习最为重要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以下几点:

1、目标的数量

教师不仅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中注重科学的探究,同时还需要强调情感的态度与价值,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简单是教师的风格体现

目标简单才更具张力,更能面向全体,简单是智慧的盖。精确是科学课必备前提,不能在目标把握上有偏差,需要做反复的推敲、预设、考证、计算。有效是教学目标的最终归宿和保障。

3、目标内外留有余地

人类的认知有限,而生活、科学发展无限。以有限探求无限,所追寻的就不只是前人的足迹。在启蒙阶段,教师没有权力忽略、封闭、抹杀学生对课本目标外已知和未知的尝试、理解、偏差错误和质疑。

二、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每次观察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让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地观察。当同学观察蜗牛运动时时,让学生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它为什么能在竖直的玻璃上向上爬行?它怎样吃食物?它怎样呼吸?找一找它呼吸的气孔在哪里?在观察金鱼时,让学生观察:金鱼的身体表面长了些什么?金鱼怎样运动,怎样捕食?鱼鳃一开一合是在干什么?金鱼不断地喝水,为什么不会胀破肚子?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就不会被一些无关的现象所吸引而转移视线,就能取得好的观察效果。

三、教师应熟练地运用小学科学的课堂导入方法

1、直接导入法

以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2、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3、设疑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入新课时,要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生活实际导入法

利用生活实践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现象事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以激发出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幽默轻松的导入方法

在教学中,以情境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导入使学生为之所动,,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对繁杂的理论变得易懂易记。

四、老师应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仔细地、有序地、全面地观察

1、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大范围地观察

当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岩石时,用眼睛看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是否透明、是分层结构还是颗粒结构。还可以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用手摸一摸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用滴管滴一滴稀盐酸,观察岩石遇酸的反应。相互撞击一下岩石,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闻一闻岩石发出的气味。

2、指导学生有顺序,认真的观察

观察的顺序有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等。在观察树木时,让学生从远处观察一棵大树,观察一下它的外部形态,然后来到树下,看一看树干的颜色,用手摸一摸树皮是不是光滑的。观察树干上有没有蚂蚁等小动物,做一张树皮拓片。测量一下树干有多粗,观察树枝的颜色、分布特点。观察树叶和果实的颜色、形状、大小,如果果实是可吃的,还可以尝一尝它的味道,再观察一下树的下面,地面上有没有树根露出来,地面上有哪些花和小草。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中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使观察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观察人在运动过后有什么明显的特征时,在身体处于平静状态时,让学生测量并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运动了一分钟以后,再测量和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把两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知道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明显增加。比较一般情况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吸进人体的空气中氧气占 21%,呼出体外的气体中,氧气大约占 16%。吸进人体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大约占了 0.03%,呼出体外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大约占 4%。通过比较和分析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氧气在进入血液的同时排出二氧化碳。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五、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利用实验课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小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首先要明确以下几点实验的基本要素:

1、明确的实验目的对于指导学生准确的掌握科学知识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有一个理性的思维,同时也为学生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3、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认知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明确通过实验得出结果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的客观性和不可随意更变原则。在教学中,经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就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观察。逐渐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能力也将得到促进和提高,与此同时也应该提高老师的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学到更多。

参考文献:

[1] 王爽. 浅谈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新课程(下), 2011, (01)

[2] 《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上一篇:学生习作指导之浅见 下一篇:浅谈高中英语听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