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

时间:2022-08-30 09:01:46

最近,结束了2年支教生涯返回母校的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谢文辉特别忙,因为他支教的广西三江县独峒乡知了村小学六年级28个学生已经毕业了,他得给孩子们写信,告诉他们怎么适应中学生活。

2005年2月初,谢文辉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报道了贵州、广西等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读书难的情况,照片上那些穷苦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触动了谢文辉的心。

那晚,他失眠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凄苦身世。他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市一个清贫的农家,父亲因车祸伤残,母亲体弱多病,考入大学后,因家里无法为他筹足每年近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他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加上做家教、卖报纸挣点钱,才能勉强维持学业。

苦孩子心中装着更多的爱,他打定主意要去贫困山区支教,去帮助那里的贫困儿童。

按规定,休学首先得经过家长同意。2006年寒假回到家,谢文辉像往常一样,扎扎实实地干农活、做家务。临走前两天的晚上,他跟父母促膝长谈至深夜,他谈了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打算,顺便提出了休学支教的愿望。

家里本来就很贫寒,盼望他早日毕业挣钱改变家境的父母,听说他要休学2年,还是自费支教,很不乐意。可谢文辉没有气馁,第二天,他又动员支持自己的姐姐当“说客”,同时,他含着泪花,向父母解释:“爸爸妈妈,多亏有国家助学贷款,才让我读上了大学,我要学会感恩啊。现在山区还有好多像我一样的苦孩子,我应该去帮助他们。如果爸爸妈妈不让我去,我会后悔一辈子的……”

父亲终于在他的休学申请上签了字,还把家里卖猪卖粮筹得的2000多元钱交给他,叮嘱他:“注意安全,好好锻炼,把山区的孩子教育好!”

2006年3月,学校批准了他的休学申请。他以“国家级贫困县”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支教学校。经过比较,他选择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在三江县教育局推荐下,他被安排到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交界处的高寒山区知了村归滚教学点教书。

2006年3月11日傍晚,谢文辉背着简单的行囊,经过5天转车、乘船和徒步跋涉,终于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深处――知了村归滚教学点。这个地方在半山腰,全校70多名学生大多是侗族、水族和瑶族孩子,只有3位教师。在谢文辉去之前,这里没有老师学过英语和电脑。

谢文辉接手小学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自然、体育等科目和英语课的教学任务,填补了这里没有英语老师的空白。这让全校师生乃至全村村民都很高兴,因为在他们眼中:“学英语是城市孩子才有的享受。”

除了教学,谢文辉还到村里搞调查,做家访。2006年5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他走进山坡上一间四面透风的破木板房里。这是一个侗族家庭,只有一个老婆婆在家。她的儿子是个傻子,多年前,儿媳受不了穷困与苦难,丢下刚出生的女儿跑了,只剩下风烛残年的70多岁的老婆婆守着傻儿子和小孙女艰难度日。而今,孙女9岁了,家里却拿不出一分钱供她念书。

谢文辉在登门前已和别的老师商量好,免收小姑娘的学费。那天,谢文辉给祖孙俩讲了很多山外的趣事,讲了自己的经历,讲了越是贫困越要努力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从此,这个叫杨小娟的女孩背起书包,开始识字、画画、唱歌……在谢文辉的动员下,他来到归滚教学点的第一年,全村11个失学或辍学的适龄孩子,全部回到课堂。

在大山里支教,最需要的是毅力。每天学生放学、老师下班后,教学点便寂静下来,这里没有电视、电话,没有亲人、朋友,时间仿佛凝固,谢文辉总是陷入深深的孤独中,只有靠不断地读书来打发时光。

谢文辉是自愿支教,没有任何报酬,每年只有县教育局发的500元慰问金。这些钱,只够他买点盐巴等生活必需品。为了生活下去,他除了找父母“支援”一两千元外,在假期便去南宁做家教、打零工挣生活费。2006年和2007年两个暑假,谢文辉都没有回家,而是来到南宁打工。他像别的打工仔一样拼命地挣钱:为孩子补习做家教,帮馆子洗盘子,帮货运场扛卸货物,帮公司打印文件,帮别人守夜……只要有钱挣,什么苦、脏、累、险的活儿,他都干。每天,他只睡三四个小时,要做三份以上的工作。为了省钱,他舍不得租房,更舍不得住旅店,只带着一条床单,像流浪打工汉一样,在哪里干活就睡在哪里。因此,他有时睡车站,有时睡桥洞,有时睡街边。南宁的夏季闷热、潮湿,蚊子特别多,早晨“起床”,身上到处都是蚊虫叮出的包,痛痒钻心,可他顾不得这些,赶忙在街边小摊上吃一碗廉价米粉,又拖着沉重的双腿,到处找活干。

就这样,两个暑假他挣了近4000元,每次拿到报酬,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先给学校购买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文体用品,给11个穷困孩子买笔记本、钢笔和字典,给3个特困孩子买胶鞋、衬衫。归滚教学点没有国旗,他还特意在南宁市买了一面国旗,学校从此有了升旗仪式。教学点没有图书,谢文辉在南宁的旧书摊和旧货市场上淘来低价图书,慢慢地,教学点建起了小小“图书馆”。

两年支教生涯结束了,谢文辉重返校园,当年的同学毕业了,有的进入跨国公司,有的被保送读研究生,谢文辉则继续读大学三年级,成为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两年来,为了支教,谢文辉的支出超过8000元。而他上大学靠的是助学贷款,等他2009年毕业时,他将背负2万元债务。对于这一切,他认为值得。他说:“有些东西不能用金钱来衡量,那些孩子跟我一样,在他们人生刚起步时,如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上一篇:黔江新“上山下乡运动”的两个年轻人 下一篇:一位公务员的学习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