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新“上山下乡运动”的两个年轻人

时间:2022-10-27 06:05:40

黔江新“上山下乡运动”的两个年轻人

黔江区大量吸收大学生志愿者、下派干部到农村基层任职的“一线培养工程”,又被称为新“上山下乡运动”。作为新“上山下乡运动”的参与者,刘华丽、陶承涛的心路历程,能够勾画出众多到一线接受培养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年轻干部的成长“曲线”――

■ 大学生志愿者刘华丽的成长

在黔江正阳镇的弯曲山路上,经常能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她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却对这条路熟得不能再熟。这个人就是河南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2007年应届毕业生刘华丽。

2007年7月,刘华丽作为西部志愿者来到黔江,成为正阳镇朝阳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

这个来自平原的年轻姑娘到居委会上任的第二天,就经受了崎岖小道的考验。

为察看农民被暴雨冲毁的房屋,刘华丽和支部书记龚明春在大雨后的山路上跋涉了两个多小时,没走过山路又穿着高跟鞋的刘华丽屡次陷进烂泥。等察看安顿好最后一户受灾人家时,已是下午5点半。为了赶时间,大家一天都没顾得上吃一顿饭,喝一口水。

慢慢地,艰苦的工作条件,让刘华丽有些吃不消了,她开始怀念城市的舒适生活,偷偷地把日历当作倒计时牌,每天划记号,计算着志愿者工作结束的日子。

为帮助志愿者尽快成长,黔江区各服务单位安排一名副职领导进行一对一帮扶。刘华丽的思想波动情况,很快被结对帮扶她的镇党委组织委员陈通华察觉到。陈通华找到刘华丽促膝谈心,还经常教她一些工作诀窍。

在居委会工作,刘华丽的一项任务就是调节居民纠纷,这对来自外地的刘华丽,语言关是个大难题。刘华丽第一次现场调解纠纷时,她用自己的法学知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事人却茫然地看着她说:“你说什么?我一点都没听懂。”这让刘华丽又郁闷又泄气。为了畅通交流,在大家的帮助下,刘华丽学会了重庆话,再参与纠纷调解工作就顺畅多了。一次,辖区内一入驻企业的建筑队与农民发生纠纷,一位老太太挥舞着拐杖,不让调解人员靠近,刘华丽大胆走了过去,用向同事学到的调解技巧,成功地给老太太做通了思想工作。事态平息后,刘华丽细心地捡起老太太随手扔下的拐杖,并亲手交到老太太手中。这个贴心的举动,感动了老太太,此后,老太太亲热地称呼她“小刘助理”。

在这些小事中,刘华丽不断体会到成就感。很快,大家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整天端着架子、只懂书本知识的大学生,而是能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的合格居委会干部。她赢得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信任,平时相见,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小刘助理”。

当初天天倒计时想离开的志愿者刘华丽,如今的愿望是通过国家有关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居委会干部,留在黔江为老百姓服务。

■ 下派干部陶承涛的事业拐点

黔江区太极乡鹿子村,到处可见成片的蚕桑园,村民说:“今年秋天就可以养蚕了。”可是一年前,蚕桑产业在这个村里还是零。

2007年7月,时任黔江区太极乡文卫中心主任的陶承涛接到下派通知,到鹿子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鹿子村是市级贫困村,距太极乡政府10多公里。陶承涛被下派到鹿子村后,组织部安排副乡长赵佰华负责指导她。尽管如此,陶承涛依然面临着不小的问题。第一次召集村民开院坝会时,没有经验的陶承涛不知从何说起,赵佰华就亲自作示范。下一次再开院坝会,赵佰华就让陶承涛先说,没讲到位的地方自己再补充。

刚到鹿子村时,陶承涛发现蚕桑产业在这里还是空白,然而要发展一个产业,何其困难。村支书李坤秀对她说:“陶书记,你来了我们就有希望了。”这句话让陶承涛第一次感觉到肩上的压力。同时,这位42岁的农村妇女的吃苦精神,也感染着陶承涛。每天,陶承涛到村里上班时,李坤秀早已在等她了,然后两人走村串户,一家一户丈量、统计面积。她们还找到勤劳肯干、思想比较开放的村民作典型,一带十,十带百,最后发展了820亩桑林。

如今,村里的桑树长势良好,陶承涛再到村里,听到的都是感谢话。陶承涛衷心地感慨:“作为下派干部,有了成绩我非常欣慰,更重要的是在基层得到了锻炼。作为村支委成员,我是群众的主心骨之一,肩上担子更重,内心的责任感更强了。”

上一篇:“临空经济”引发“蝴蝶效应” 下一篇: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