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30 05:07:20

“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关键。采用院校联合、统一管理的模式,通过严把师资资格准入关、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多途径的全面培训、培养、坚持合理的人才引进、严格的定期考评、营造“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等措施,有效提高了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授课水平、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较为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

[关键词] 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 R648.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a)-0136-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社会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的护理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双师型”护理教师对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2]。“双师型”护理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护师,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和教学经验,既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又能将护理理论和专业技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3-5]。因此,医学院校建设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川北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对“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组织管理机构,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学校护理学院和附属医院护理部联合、协调统一地开展护理师资的选拔、培养、人才引进、考核管理等各环节工作,并把青年教师的培养列为重点,使我校护理师资队伍呈现规模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水平逐步提高,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较为合理、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

1 严格“双师型”护理教师的选拔

严把准入关是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降低培养成本、提升培养高度的重要举措[5]。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我校护理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选拔标准,从制度上保证选拔的护理教师的合格和优化。力求教师来源多元化,将优秀的护理人才选拔到护理教师的岗位上,提高护理教师的整体水平。这些年不管是学校选拔专职教师、还是附属医院选拔兼职教师,首要条件是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热爱教学,爱岗敬业。不仅要求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理论知识全面外,还特别注重选拔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强,善于沟通协调、性格乐观开朗者,另外还要求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同等条件下有临床经验者优先。

2 加强“双师型”护理教师的全面培养和培训

“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关键。学校护理学院和附属医院护理部协调,实行专人负责制,统一对选拔入选的护理师资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全方位培训和培养。

2.1 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应届毕业生中选拔的专、兼职护理教师,必须在临床科室轮岗工作、培训3~5年以上,通过相应的考评才能从事教学工作。轮转科室的选择既考虑对新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培养,又根据教学规划有侧重地选择其将讲授课程的相关科室。培训期间严格按照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规范化培训计划,在选派的有经验的高年资临床老师的指导下,按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完成相应的培训项目,使其临床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积累较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专职教师在临床上班期间完全由医院管理, 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医院及所在科室的工作安排,待遇与轮岗科室的临床护士等同。此外,建立制度化的专职教师到医院临床实践的长效机制,根据专职教师的职称、所授课程的特点让其定期或不定期到附属医院相应的临床科室一线上班,使其了解临床新技术、新进展,不与临床实践脱节,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2.2教学能力培养

2.2.1教育学专业知识学习 由于专、兼职护理教师均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知识缺乏,影响其从事教学工作。我校对每年选拔入选的专、兼职护理教师统一送至师资培养基地脱产集中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等课程的理论知识,系统培训其现代教育手段、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文件的书写等,使其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及相关知识,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授课能力。

2.2.2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和比赛 系部和教研室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备课,共同研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对教材的理解、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设计等。实施听课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观摩学习老教师的授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并做好听课笔记;对青年教师和新任课教师实施试讲、试作制度,模拟课堂教学活动,培养组织教学能力。组织专、兼职教师交流切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如何将“教、学、做”一体化。定期举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技能大赛和课件大赛等竞赛,达到以赛促练,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比如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观摩讲课比赛,要求先在教研室层面举行,35岁以下的教师人人参赛。然后每个教研室选3~4人参加系部的决赛,但选出来的教师不能年年相同,这样教研室和每位教师都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以此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升教学水平。

2.2.3 加强教学效果评价 每学期组织学校、系部两级教学质控专家对护理教师的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现场听课和评价;通过对学生发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和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的方式调查了解老师的上课情况,系部教学督导组人员负责将评价结果、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被评教师,督促被评教师进行改进,并追踪改进结果,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2.3 教学研究能力培养

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教改教研方面的学术会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学校经常邀请院内外专家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系列学术讲座等,使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其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在科研经费和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科研课题,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编写专业著作,并发扬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在职称晋级时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科研成果,这样在政策的导向下,教师会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关注教改教研方面的新进展,积极开展教学教改的研究。

2.4 针对性培训和继续教育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充分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作用[6]。根据岗位需求和教师年龄、学历、经历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分期分批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护理院校或师资培养基地脱产进行短、中期的进修学习;根据教师教授的课程派送其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班及研讨会;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继教学分要求,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完成相应的继教学分,学习本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教学技能稍欠缺的,对其着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实践能力稍欠缺的,专人指导培训其临床实践和护理操作技能;临床专科理论知识不足的让其参与医生查房、听取医生的授课。实行导师制和课程组长负责制,给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位具有教学经验和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做导师,对其进行帮、扶、带;每门课程设有一位课程组长,负责指导课程组内教师的教学和把关整体授课质量。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提高护理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总之,采取分层次、多样化的灵活培养方式更新和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2.5 培养提高师资队伍职业素养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工作习惯等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7-8]。学校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定期开展有关师德修养方面的专题活动,培养护理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在工作中不怕脏和累,在业务上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诲人不倦。

3 合理引进“双师型”护理教师

学校除了做好内部培养外,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国内外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护理专业人才,将其调入学校任专职教师或聘为兼职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护理教师人员比例。

4 加强“双师型”护理教师的考核和管理

“双师型”教师不是终身制,“双师型”护理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才能保证知识与能力和临床实际接轨,满足教学的需要[9]。因此,学校根据国内学者构建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框架,建立完善了“双师型”护理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科研和教研能力进行综合考核[10]。考核不过关者限期改进,仍不合格者取消其资格,优胜劣汰,从而督促其不断提高,保证“双师型”教师的整体质量。建立学校和附属医院灵活的人事制度,“双师型”护理教师接受护理学院与医院护理部的双重管理。

5 营造“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兼职临床教师由于本身临床护理工作压力大、责任重、时间紧,同时本科教学的要求高,工作负荷相关的压力源最为严重[11];专职护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过重,疲于应付教学工作,无暇投身于护理临床实践工作;加上外出进修和培训机会少、绩效分配的问题等,出现了“双师型”护理教师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影响了“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学校针对这一问题,制定有一系列激励措施,在职称评定、先进评选、国内外进修、申报项目经费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尤其是在培训方面,为教师外出学习和实践提供了经济和时间保证。同时尊重、关心、爱护他们,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创建有利于“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这样从政策方面进行导向和激励,在生活等方面关心、爱护,提高了“双师型”护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到护理教育中来,进一步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近几年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建立起长效的“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从选拔、培训与继续教育、人才引进、考核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落实,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提高了护理教师的思想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及临床护理技能水平,更新和拓展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刘艳丽,胡秀雪,李新艺,等.我国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132-134.

[2] 查道德.论高职护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96-97.

[3] 吴友凤.临床护理双师型教师压力源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1.

[4] 高星,王惠珍,翟惠敏.“双师型”护理教师资格考评体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91-93.

[5] 张敏,赵润平.不同教学模式对护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104-105.

[6] 丁艳萍,王一博,张玉红.高职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与思考[J].全科护理,2012,10(1):180-181.

[7] 韩大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19-21.

[8] 游金辉,张小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促进系部师资队伍建设[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6):595-596.

[9] 刘艳丽,胡秀雪,李新艺,等.我国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132-134.

[10] 丁艳萍,姜世昌.高职护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272-273.

[11] 高星.“双师型”护理教师资格考评体系的构建研究[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

[12] 吴友凤,沈军.护理双师型教师压力源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8):1008-1009.

(收稿日期:2013-10-16 本文编辑:任 念)

上一篇:延庆有机农庄中秋行 下一篇:粮食主产区集体土地流转问题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