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论析

时间:2022-08-30 04:57:05

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论析

[摘要]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接受、情感的认同、意志的培养、实践的指导四个方面。提高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抓好军训入门环节,发挥军事理论课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形成和完善国防教育宏观指导和管理机制。

[关键词]国防教育 实效性 对策

[作者简介]马从兵(1972- ),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江淮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淮安 2230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56-01

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高校国防教育是关系国家生存与安全的教育,旨在唤起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引导大学生掌握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培养民族精神和气节,磨炼意志品质,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一、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和主要表现

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行为产生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既体现为大学生对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的掌握,也表现为大学生运用国防知识和理论分析、判断和选择以及安排自身行为价值取向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知识的接受

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既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国防基本知识,也包括政治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民防教育、战备教育等内容。从教育的规律看,应把大学生对国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衡量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标准。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认知水平和能力,他们才有可能在意志的作用下,自觉地将国防观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理论应用于国防实践,自觉履行国防义务,达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最终实现国防教育的目标。

(二)情感的认同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个体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心理体验。情感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对人就会有根本性的影响。认同是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①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其研究对象是军事领域的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大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保卫国家利益的思想基础,是激发大学生刻苦学习、增长才干、报效祖国的强大驱动力。情感的认同是连接“知”和“行”的桥梁,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防教育实效性评价应把大学生情感认同作为重要依据。

(三)意志的培养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主要表现为履行责任和义务时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国防教育过程中,意志是促成大学生的国防认知和爱国情感向爱国行为转化的重要环节。如果说情感上的认同是一种感性认识,那么意志的培养就是一种理性的升华。如果忽视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和训练,他们在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影响时就会随波逐流,难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或者对正确的国防道德行为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国防教育实效性评价中应把大学生意志的培养作为重要环节。高校要善于运用这一标准,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勇武、坚韧的性格和不屈不挠、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等。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意志品德,当国家安全、国防建设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时,才能不怕牺牲、挺身而出、勇于担当。

(四)爱国实践

国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国防认知、爱国情感内化为支持国防、献身国防的行动自觉,转化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学好专业知识建设祖国的实践。“知行合一”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标准。只有达到“知行合一”,高校的国防教育才有实效性可言。因此,高校要从“知行合一”这个层面上对国防教育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判,引导大学生把国家的国防规范和要求 “内化”为个体的自觉意识,“外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自觉履行公民的国防义务,积极开展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实践活动。

二、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是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先导

国防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而且是锻炼体魄、磨炼意志的教育;不仅是军事教育,而且是与国防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科技等方面的综合教育;不但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社会公德、价值观取向、职业道德、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方向,而且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要求高校国防教育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把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精心组织军训工作,抓好国防教育的入门环节

军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也是大学生入校后的第一课,高校必须坚持军训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把军训当作育人的重要举措,确保军训的实效性。要多渠道开展与军训有关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磨炼意志品质,培养组织纪律性,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规范和养成大学生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锻炼健康体魄;通过军事技能训练有效组织,有利于把知识、情感、意志在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自觉,有利于强化知、情、意、行相互转化。

(三)发挥军事理论课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是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军事理论教学是国防教育的重点,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一是要选聘思想素质好、军事理论知识丰富、亲和力强、具有高度时势敏锐性的教师担任军事理论教学工作。二是军事理论教学内容要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军事理论课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学生不可动摇的爱国精神。教育的内容、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及时调整,“将最新的资料与信息和现行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及时进行消化并融入教学内容中。”②三是创新考核方法,考核的手段和结果能评价、反馈和激励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根据军事理论课程特点,应采用综合评分法,即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知、行的统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提高和固化国防教育效果

主题鲜明的国防主题教育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围绕国防教育日和纪念日以及国防教育活动的主题和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把教育活动与大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起来,增强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发挥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国防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文物和革命遗址的内涵赋予的时代内容。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平台的国防教育作用,“要尽快研制开发相应的军事理论课教学软件,或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国防教育平台,拓宽军事理论教育途径。”③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手段,拓宽教学时间和空间,将国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呈现国防教育的“全天候”。要扎实做好高校大学生入伍工作,推动国防教育向纵深发展。青年大学生应征入伍,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展广泛的征兵宣传工作,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国防教育契机。

(五)形成和完善国防教育宏观指导和管理机制,是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高校应建立国防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国防教育相关管理制度。部门设置、教学管理、学籍要求、教师选聘和培训、国防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要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国防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科学合理,做到层次分明、权重恰当、标准清晰,便于在现实评估中操作。加强对高校国防教育的监督管理,促进各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

[注释]

①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2.

②邹志成.关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29-130.

③李振民,蔺宝库.高校学生军训需把握的三个环节[J].国防,2004(1):51.

上一篇:高等学校三学期制改革实践研究 下一篇:重庆高职院校新生婚恋观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