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观众的视角即参与性谈自我艺术创作的媒介选取

时间:2022-08-30 04:30:00

以观众的视角即参与性谈自我艺术创作的媒介选取

【摘 要】公众作为艺术活动中的主体群之一愈来愈多的影响到了艺术的创作及再创作。然而艺术不是从最开始就为了公众而发生的。艺术的本质决定公众在艺术中的参与性不能自我实现,而是与艺术活动选取的媒介直接相关。任何时代的人类艺术形态与公众参与性总是以该时代现实的媒介为基础,并且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区域到大范围,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曲折发展历程。但在其艺术创作中媒介的选取与艺术作品中公众的参与是一直存在的。

【关键词】公众;参与性;艺术创作;媒介选取

本文据自我的作品出发试从观众的参与性这一视角探讨艺术创作中媒介的选取,以传统艺术媒介(架上)和新媒体装置艺术媒介的选取为参照物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无论传统艺术也好,新媒体装置艺术也好,艺术发展到了今天需要一个全新的模式去接纳公众,时代需要艺术,公众更需要参与。经过这几年学习积累,让我有一种大胆尝试的冲动,于是在媒介的选取上作了一个尝试,采用了装置的形式出现。

当我曾经尝试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方式去对“艺术”刨根问底的时候,我发觉那是很愚蠢的。但后来我从“艺术”这个抽象的词汇中知道了“艺术品”“艺术家”和“观众”。尽管如此,我依然对“艺术品”“艺术家”和“观众”带有很多“?”题。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到了艺术的创作中。而后在不停的观看展览过程中又发现作品的媒介选取和观众的参与性才是理解以上问题的入口,才是第一层面的素材。

从古至今在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从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到西方现代派,还是从青铜器上神秘的饕餮纹到罗中立的油画再到今天的新媒体艺术,虽然每个时代的每种艺术形式、每件艺术品几乎都会有自己的观众,但艺术只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某一个不同的特定小群体服务,与大多的公众似乎无关。

艺术的本质决定公众在艺术中的参与性不能自我实现,而是与艺术活动选取的媒介直接相关。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马克思曾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因此,任何时代的人类艺术形态与公众参与性总是以该时代现实的媒介为基础,并且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区域到大范围,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曲折发展历程。

时至当下,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浪潮比波普艺术、观念艺术等任何的后现代主义艺术门类的浪潮来的都猛都迅速。甚至可以说它将艺术带入了平民化。作为第一个被艺术史家称谓为一种大众流行的艺术现象的波普艺术,它也仅仅是将生活环境中所接触的现象和材料使艺术和工业机械文明相结合,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广播、报纸等)加以普及而已;观念艺术,尽管把艺术家的观念作为艺术创作中的第一位要素,也无非是艺术家将自身的观念、概念通过艺术创作并利用更多的媒介(录音、影像、甚至艺术家本身的行为)传达给观众而已;但新媒体交互艺术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覆盖面积,是因为有了更为先进的媒介(互联网)同时更是因为有了公众的参与,这使艺术、艺术家与公众有了直接的交互。简言之,新媒体交互艺术较之与其他艺术门类是艺术、艺术家与公众的一种互动交流。

当然,时代不同,波普艺术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观念艺术于20世纪60年代,而今已是21世纪。每个时代都会因为物质基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艺术形态;每个时代的人们也都在因为物质基础的加固而对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但艺术媒介选取的平民化,促使了艺术中公众的参与性的快速提高,使得艺术从昔日的画笔和画布之狭窄的缝隙中延伸到了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幢房子,一辆车子,一个杯子,一摞盒子,一只瓶子,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子等等一切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和环境中,延伸到了每一个家庭的陈设布置、每一片区域的环境规划、每一座城市的整体设计之中、并随着现代航天器延伸到了宇宙空间。因此,“文化发展已不再被理解成个人的、独特的艺术品替换过程,而应理解为包括生活、环境所有范围的一个综合过程。”i 如果我们从今天的新媒体艺术去理解上面这句话,我们发现这其实不难理解。我的新媒体装置《溯・?》在媒介的选取上就多为日常生活中一些材质物件,如木桌、有机玻璃、打字机等等。正是这些生活中的媒介材质才很好的表达了我想要表达的艺术观念和形式。当我确定了主题后,我就在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一种对符号“?”号的个人观念,因其是装置类的创作,于是我还是尝试了用一种装置艺术最基本的组成形式――量化的排列来达到视觉的冲击和形式感。可后来我再次困惑――用什么材质来表达呢?最后我选择了木桌板面雕刻,这种材质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因其有版画的形式感,于是我选择了在木桌上雕刻。

从观众的参与性来说,较之与传统艺术形式所局限的材质来看,观众的参与性会因为对一件生活用品与艺术关联在一起的新奇感而变的积极,这无疑给今天的艺术形式带来很大的参与、交互、欣赏的可能。

传统的架上艺术中,艺术家创作选取的媒介为传统的与大多公众有一定距离感与陌生感的特定艺术材质、工具;艺术接受过程,即公众的在艺术中的参与没有受任何媒介材质的借助,观众只能直接面对艺术作品的画面。而观众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参与又可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同时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又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观众主动去美术馆或从书报上去观看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其实已经包含了被动的因素在里面,这种被动便是因为美术馆策化的展览、书报编辑印刷的作品图片等前提条件。因此,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参与性中有更多的被动成分。因其原因有三:一,传统作品因时代所限艺术家本人的意识偏重;二,传统作品多为平面二维的,观众的参与性也有限;三,传统作品因科技等因素有所局限性。以中国传统国画为例,作品多局限在宣纸、绢等材质上,画材更是简易,一笔(毛笔)一墨(水和墨),后来出现颜料,使得国画有了很大的丰富性,但总归还是局限于架上、案上;再说关于国画的展览,观众的参与意识有很大的被动性。其原因:首先,时代不同,人们所追求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都有所变化,尤其是信息的时代,新媒体、交互装置等艺术形式的兴起,它们因其具有很高的参与性使得观众越来越多;其次,关于传统的国画展览,它先是经过策展人的策展过程,这个过程中当然有策展人自身的审美、策展意识,难免传递给观众。这样一来观众对艺术的参与性受到其材质、媒介的大大影响。

无论传统艺术也好,新媒体、装置艺术也好,艺术发展到了今天需要一个全新的模式去接纳公众,“一个美术家并不是很特殊的人,但每个人都可是一个很独特的艺术家”。时代需要艺术,公众更需要参与,今天的艺术家和每个人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平等的,只是因艺术的各种形式的发展,媒介的革新一时模糊了彼此间的界限而已,但观众的参与意识是一直存在的。

注释:

i 布尔克哈特・富克斯《产品・形态・历史》第6页

上一篇:藤原道の婚姻を巡って「妻の座にする一考察 下一篇:浅谈儿童插画之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