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论

时间:2022-08-30 02:42:5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论

摘 要:小学是儿童知识形成的萌芽阶段,教师对其引导在未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方法,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阅读方面的工作,积极改善优化自我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是学生形成生活认知能力的根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并称为小学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其呈递进、交叉、互助,相辅相成。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体,运用诸多方法,不断揣摩创新,完善授课。阅读,作为识字写字的延伸,作为习作、口语交际的前提,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学习的难点。那么,课堂中,应当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如何实现阅读在教学课堂的效应?教师不断对其做着探讨。

一、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中,从来都是教师一味灌输,主动式的传授,忽略了学生才是知识接受的主体。教师总是给学生设定模式,围绕其“教”来进行,长此以往,致使学生形成了顺应教师的观点,顺其早已设定好的模式思考,偶尔不同的观点也被教师批驳,不敢进行自我观点的表达肯定,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语像的构建、语义的理解、语情的体会、语感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得不到发展。教师注重了“教”,忘记了自我只是一个桥梁的搭建者,学生才是最终的获得者,教师与学生间不能真正有效地沟通。

二、教学策略

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要养成坚持长期阅读的习惯,为后续的教育作好服务。教学中,教师亦应充分摆正自我角色,由传授者改变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点拨者。

1.学生阅读能力的激发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处于好玩、好动状态,注意力往往不太容易集中,引发他们的兴趣至关重要。例如,可多遍朗读,可教师引读、学生朗读,可比赛竞争朗读,可分角色以表演的形式朗读,可通过多媒体配以图画、背景音乐等意境朗读……通过长期的坚持,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从而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提高对通篇文章的感知力。

2.阅读工具的使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在边识字边学习过程当中,在阅读时,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文字,而因为小学生正是认知能力形成阶段,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望而生畏,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网络等来解决生字,在查询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字词含义,并以词成句,以句成文,以文成语,在提高识字能力、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口语及协作能力。

3.阅读方法的引导

以往课堂中,教师总是以授课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不敢质疑,探究能力被扼杀,潜力得不到发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活跃思维,边阅读,边自我评议、小组评议,在相互交流中,感悟语言、体味情感、领悟方法。

4.阅读拓展

对知识的涉猎中,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外阅读成为一种必要。借助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在实践生活中更好地运用知识。教师可为学生指定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也可在教室中成立学习书吧,由同学们自带图书,相互分享;或带领学生每周在图书馆阅读图书;指导学生在网上阅读一些精美的内容小段……

5.以读促写

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从对文本的分析中获得写作的能力,阅读中增加写作训练,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得我们的口语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高。由写促读,以读导写,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蕴枫.小学语文“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构建[M].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77).

[2]江河.基于Moodle平台的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系统研究[M].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4).

上一篇:新课标高考中均值不等式典型问题归纳 下一篇:浅议大班幼儿主动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