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探析

时间:2022-08-30 02:18:29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探析

【摘 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财力保障,是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反思入手,分析了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理论和体制障碍,并对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建设

公共产品供给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提供数量的多少和产品质量的高低,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惠民政策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决定,其分配决策则体现了国家的安全战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公共产品供给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社会和谐、安定起着定海神针的功效。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于受其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制约,供给机制很不完善,如何从机制上创新,是一个值得我们思索的课题。

1.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反思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架构是城乡二元供应体系,其构建基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逐步被城乡一体化所取代,但是在体制上并未完全打破。在此背景下,要突破二元供应体系去构建一种全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就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前提条件。

由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衍生出的公共产品二元供应体系,从理论上讲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理论背道而驰,其实质就是通过户籍制度,把大部分农业人口禁锢在农村,用极其廉价的劳动力创造出农产品,源源不断输入城市,成为城市工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的重要支撑。在工业化浪潮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政府又以低价买入(征地)、高价卖出(出让)农村土地方式,通过地价“剪刀差”,为城市建设积累大量资金。而随着农村重要劳动力大批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接近枯竭,为农业、农村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由此可见,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村始终在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着当时最需要的经济和劳动力资源。因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双重影响,形成的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分配理论,是在社会产品和资源供应严重不足情况下的历史产物,其产生有必然性,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提速,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阻碍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障碍,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得不打破的最大桎梏。

因此,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大幅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政府大力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的行动体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财力保障,要建立全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必须有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支撑,这套理论体系就是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和实践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三农问题上,必须在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指导下,全方位予以谋划。既要照顾局部,又要考虑全局;既要照顾农村,又要照顾城市;既要维护三农权益,又要考虑城乡协调发展。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建设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通过政策引领和科学的产品供给机制来实现,首先在政策上要形成体系,防止碎片化;其次在实践中要防止盲目性,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要避免修修补补,缺乏长远规划,更不能为完成任务而拆东补西。机制构成要具备以下几个要件:一是确立需求导向;二是确定供给渠道;二是产品的使用和管理;四是绩效考核。

广义上讲,农村公共产品也是一种社会资源,对于任何资源的使用都会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在重新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时,必须围绕着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这个核心来设计,实现效益最大化关键就在于如何在确定了供给规模的前提下实现最优配置。

2.1建立需求导向

首先,提供的产品必须是农村所需要的,这是首要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基本上是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的。这种供给机制容易导致农村居民对公共产品需求与政府供给间的偏差甚至结构失调。公共产品不能由上级政府部门决策者以任期政绩为目的来安排,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劳民伤财,不符合农村实际需要。

当前看,涉及三农最切身利益的农村公共产品,主要是社会保障、教育、农业设施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等。除了公路、通讯网络、电力设施等部分纯公共产品以外,其他以及大部分准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水利设施等都会产生需求的差异和在产品使用者之间的分配问题。因此对这些产品的供给必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就教育来说,广大农村虽然都面临着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但各地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个县、乡范围内,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对教育公共产品的需求并不均等,在此情况下,如果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不树立一盘棋思想,很可能加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局面。同时,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城乡分配的均衡发展问题,基本指导思想是,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就医疗来讲,医疗保险制度涉及到城乡每一位居民的切身利益,公众的诉求基本上是均等的,主要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只要解决好医药费报销问题,农村居民即使跑到城市看病,目前看基本上不会产生大的问题和矛盾,对城市居民应享用的医疗资源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其他方面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2.2确定供给渠道

农村公共产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民生问题的公共产品,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供电供水、公共交通、通信网络等。另一类是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主干网络、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

上一篇:分析林业技术发展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AY检测中心食品检验工作质量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