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高尼事迹研究

时间:2022-08-30 01:38:47

宋代高尼事迹研究

[摘 要]通过对佛教史传类著述相关资料的梳理,探讨宋代比丘尼取得的修行成就以及为卫宗弘法所作的努力,进而指出宋代比丘尼们所取得的修行成就应该得益于禅宗和净土宗在宋代的发展和兴盛,此二宗对于有所成就的女信徒也给予较高的肯定。

[关键词]宋代;高尼;得道;弘法

宋代比丘尼中不乏杰出者,她们不但个人戒行精严、学优行粹,而且积极推动佛法的传播,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可贵的是,她们的事迹被记载入宋代的佛教史传类著述中。这类旨在通过记载先德成就以卫宗弘法的文献资料,将比丘尼的事迹辑录其中,显示出当时佛教僧团对于比丘尼成就的认可和肯定。本文以佛教史传类著述为重要资料,探讨宋代比丘尼取得的修行成就以及为卫宗弘法所作的努力。

一、得道证果

通过参访师家来体得佛旨是禅宗所提倡的修行途径。为了参访求开示,比丘尼不会坐等高僧到其住地讲法,而是会主动前往高僧的住寺。如尼觉庵,乃“建宁游察院(当是指游酢[1053-1123])之侄女”,“幼志不出适,留心祖道。趋圆悟之席,于悟示众语下,了然明白”[1](卷一五 《觉庵道人》)。根据圆悟克勤禅师的有关资料可知,他虽屡迁大刹,但是所住持的寺院距离福建最近的也只是镇江府(今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龙游寺。[1](卷一一 《东京天宁佛果克勤禅师》)虽然时间上不能确定觉庵参谒圆悟时的具体寺院,但即使当时圆悟在金山的话,觉庵从福建路建宁府(今福建省建宁县)到浙西路镇江府也是一段艰辛的跋涉。

还有的比丘尼为追求顿悟,不辞劳苦,奔走于各地的名山大刹之间。如尼文照“十七得度,遍迹祖闱”,最后终于在甘露仲宣长老的指示下觉悟。[1](卷八 《平江府妙湛尼慈鉴大师》)又如尼妙道,“尚书黄公裳之女也”。出家后,“遍谒诸名宿”,后因大慧宗杲(1089-1163)入闽,结茅于长乐(今福州长乐县)洋屿。[1](卷一五 《临安府径山大慧普觉宗杲禅师》)妙道前往问法,在听闻大慧对其他僧人的开示之语时,“顿领厥旨”,并得到大慧的印可。[1](卷一八 《温州净居尼妙道》)又如尼真如“早选入宫,以才能选为内夫人,隶乔贵妃阁。乔氏崇佛,容其剪发”。真如出家后,“参道四方”,并“入闽,与大慧(即宗杲)老师泉南小溪、云门法会”,因此而得悟。她在悟道时所作的偈语中写道:“行脚走天下,参禅无所悟。近日到云门,一时都败露”[2](卷下)。即是说自己跋涉山川,参请各处名师,但都未能使自己觉悟,直至投奔迁住泉南小溪庵的大慧宗杲禅师[1](卷一五 《临安府径山大慧普觉宗杲禅师》),参加他主持的法会,才豁然领悟。

悟道后的比丘尼在住寺的选择上,也体现出较大的自主性。有的比丘尼会住到离自己的家乡较远的寺院。如尼法海先是参礼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法云寺的法秀圆通禅师,未得开悟,而后拜谒秀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本觉寺的守一法真禅师,才领旨于其言下。得法后,便归隐于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西竺寺。[1](卷八 《平江府西竺尼法海》)记载中称她是“宝文吕嘉之姑”。吕嘉当为吕嘉问之误,吕嘉问在绍圣(1094-1097)中曾任宝文阁学士。吕氏家族自吕夷简起,已从祖籍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徙居北宋京师开封府,因此法海也应为开封府人。从她参访和住寺的地理位置来看,先是当地的寺院,然后又从开封府前往较远的两浙路的秀州,得悟后便归隐于此路平江府的西竺寺。

而净土宗与禅宗的证道方式迥然不同。信徒证道的表现往往是临终之际的言行体态,甚至是出现的瑞相。宋代比丘尼也有不少修持净土法门并于临终证果者,如尼能奉即是如此。《佛祖统纪》中记载:

(尼能奉)专修净业,常梦佛光照身,或闻诸尼善言开发。一日无疾,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诵佛声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3](卷二八 《往生高尼传》)

净土宗强调信徒要有强烈的往生信念和刻苦专一的修持,特别是临终之际更要做到一心不乱,这样才能往生西方净土。所以,修持净土的比丘尼不会像禅尼们四处参请,以求顿悟,她们往往会常居寺院中,专注于自己坚定勤苦的修行。如金陵尼法藏“勤志念佛”[3](卷二八)。又如长安积善寺尼净真“纳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专志念佛”[3](卷二八)。另如住于小溪杨氏庵尼慧安“专业西方,诵《金刚般若》(即《金刚经》),寒暑不易节,常于室中佛光下烛。一日示疾,端坐以手摇曳,戒众人勿喧,移时曰:‘佛至矣。’令众念佛,倏然脱去。”[3](卷二八)

二、开示弘法

从禅宗语录的记载中来看,大多数女禅尼在悟道后,会归于某一庵寺,开坛讲法,成为名副其实的女禅师。她们不但自己省悟佛法,而且为信众解疑释惑的能力也不比男禅师示弱。如遂宁(今四川省遂宁市)香山尼佛通“因诵《莲经》有省”,参谒石门元易禅师,觉悟后“道俗景从,得法者众”[1](卷九 《遂宁府香山尼佛通大师》)。又如尼智通“挂锡姑苏之西竺,缁白日夕师问,得其道者颇众”[1](卷一 《空室道人智通者》)。更有尼慧光有机会为皇帝说法,“徽庙时,禁中以法衣施诸禅长老,光亦与焉。因命资次说法,而光受当其末”,说法毕,“缁素听者万计,靡不叹服”[2](卷下)。也正由此,慧光在士大夫间也赢得了赞誉。如曾任中书舍人的韩驹在《再用前韵简圆通止老、妙慧光老一首》中也提及此事,开篇就写道:“蜀光在京国,说法惊天人。”[4](卷二)当即指慧光为徽宗说法一事。陆游也曾作《跋尼光语录》云:“予登豫章西山,其上盖有光禅师塔焉。及来成都,又得师所说法要,博辩奇伟,雷霆一世”[5](卷三一 《跋尼光语录》)。可见,慧光在士大夫中的声望之高,即使在圆寂之后,对她的赞誉也未停止。

得道后开堂讲法的女禅师也会如圆悟克勤、大慧宗杲等禅僧一样,不止住于一寺,而是会迁移于不同的寺院。如前面提到的尼妙道,乃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市)人。证悟后,“剑守以福兴尽礼迎补,后迁毗陵资圣,徙净居”[1]卷一八 《温州净居尼妙道》。妙道先是住于家乡的福兴尼寺,然后迁往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资圣尼寺,后又移至温州净居尼寺。又如尼慧照依平江府资寿寺妙总落发为尼,并继其法席。“乾道七年(1171),迁住临平明因”[2](卷下)。明因尼寺位于临安府临平镇(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平镇)。

在迁移过程中,女禅师们还会将原本为其他宗派的寺院改建为禅寺。如前文提到的文照,就曾“五迁道场,皆革律为禅。吴中尼刹禅林,实始于照也”[1](卷八 《平江府妙湛尼慈鉴大师》)。而改建禅寺,并不只是寺院性质的改变,其中还包括对寺院空间布局的整体改造。对禅寺特有的空间规制,始自唐代百丈怀海禅师(720-814)创设的《百丈清规》。其中说到怀海“不循律制,别立禅居”,“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又“长老居方丈,同维摩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6](卷一 《唐新吴百丈山怀海传》)。要打破原有的寺院布局,重新规划改建,是一项规模较大的工程。这也是女禅师改建禅寺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孙觌所撰的《常州资圣禅院兴造记》中就记载清智大师普改建常州资圣寺的经过:

实唐咸通中所营,距今二百余年,颓垣败屋,旁穿上漏,数尼舍其中,以刺绣织纫为衣食业。既至,始改号资圣禅院。故时诸尼庖割席别,居异处,女工妇事,各自为家,至是一切罢去。稍募众力,斥舍旁地,寻丈积累,三倍于旧。搜采巨植,培治故基,筑一堂居其徒,而为说法。已,乃营一大庖,东西望,高深与堂称然。后聚佛书为高屋,建大藏楼,匦两轮间,俾出而读之。旧有佛殿,痹陋迫隘,栋楹桡败,涂颓落,始撤而大之。以至法堂、寝庐、方丈、两庑、仓之属,皆次第修立,高明硕大,丹漆相照,杰然视一州为丛林之冠,可谓盛矣。[7](卷二二)

除了对佛殿的保留和重修之外,普对资圣寺的改造基本符合怀海的规定。不但新建尼堂,改变原来尼寺中比丘尼分散而居的情况,还陆续修建了其他设施。李正民在《法喜寺改十方记》中描述了海盐县法喜僧寺由律寺改为禅寺时的情况,其中写道:“三门洞启于前,正殿磅礴其后。凡僧堂、丈室、钟楼、经藏、库厨,舍寮,为屋一百五十楹。”[8](卷二三)与之相比,普改建的资圣寺,无论在规模还是设施方面,都不比这座僧寺逊色。而且,在普的努力下,资圣寺从一所破旧的尼寺变为常州的“丛林之冠”,她的“听法坐下,率常数十百人”。妙道第二次迁住的常州资圣寺应该就是这座由普修缮过的尼寺。寺院不仅是供尼众居住修行之地,更是弘法之所。因此,无论是迁徙于不同地区的寺院,还是改建禅寺,都是女禅尼们推广禅法的需要。从中也可以看到,她们是以弘法作为己任,希望为禅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又如南宋著名女禅师妙总在绍兴三十年(1160)为释晓莹《罗湖野录》所作的《跋》中曾说道:

前哲入道机缘,禅书多不备具者,其过在当时英俊失于编次,是无卫宗弘法之心而然,遂致有见贤思齐者,徒增大息耳。妙总穷居村落,不闻丛林胜事久矣。比者江西莹仲温远自双径来访山舍,娓娓谈前言往行,殊慰此怀,徐探囊中,遂得《罗湖野录》一编。所载皆命世宗师与贤士大夫,言行之粹美,机锋之酬酢。雄文可以辅宗教,明诲可以警后昆。于是详览熟思,不忍释手。亦足以见仲温为道为学之要,其操心亦贤于人远矣。与天下好事者共之,庶几后世英俊继而为之,使夫佛祖之道光明盛大,其功岂不博哉?[9](卷下)

从妙总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她的拳拳卫宗弘法之心。其至切之语,也警戒和激励了丛林的僧人们。如《丛林盛事》作者释道融在庆元三年(1197)为其书作《自序》时,写道:“瞌睡之余,信手抽骨董箱,得江西莹公所著《罗湖野录》一帙。及开卷,首乃无著师之为序引”。“细味其语,诚可箴吾辈懒慢之病,因追忆平日在众目见耳闻前辈近世可行可录之语,共成一编”[10]。看来,道融所看到的《罗湖野录》中,已将妙总的《跋》移作为《序》了。而道融作《丛林盛事》正是缘起于妙总所作的这篇跋文。

前文中提到的临终证果的净土宗比丘尼,虽然生前没有女禅师那样登堂讲法、开导信众,为推广本宗作出实际具体的工作。但是,她们的坚韧执著和临终证道也为净土修持法门的信众们树立了榜样。释志磐的《佛祖统纪》是一部以天台宗为主的佛教通史,而在《净土立教志》部分专列“往生高尼传”,并将她们列入其中,无疑是将她们作为净土修持法门乃至天台教中名言懿行的代表,肯定了她们对净土修持法门传播和发展的贡献。可以说,这些比丘尼们是以自己临终之际的证果来弘法的。

综上所述,宋代比丘尼们所取得的修行成就应该得益于禅宗和净土宗在宋代的发展和兴盛。此二宗在男女觉悟得道方面的修行要求并无差别。特别是在禅宗中,不仅允许觉悟的比丘尼成为禅师,也不限制在家或出家的男性信徒向她们问学。而且,此二宗对于有所成就的女信徒也给予较高的肯定,这从禅宗灯录和往生传记收录的比丘尼事迹中足以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释正受《嘉泰普灯录》[M].《大藏新纂续藏经》.第79册。

[2]释晓莹《感山云卧纪谈》[M].《大藏新纂续藏经》.第86册。

[3]释志磐《佛祖统纪》[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

[4]韩驹《陵阳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6]释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7]孙觌《鸿庆居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元]徐硕《至元嘉禾志》[M].《宋元方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9]释晓莹《罗湖野录》[M].《大藏新纂续藏经》.第83册。

[10]释道融《丛林盛事》[M].《大藏新纂续藏经》.第86册。

作者简介:邵育欣,女(1979.10-),河北邯郸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宋代妇女史。张付海,男(1978.12-),河北邯郸人,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心理学。

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立项编号:sz2011607)

上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综述 下一篇:汤唯:为嫁人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