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有机黄秋葵栽培技术

时间:2022-08-30 01:26:53

华北地区有机黄秋葵栽培技术

黄秋葵为锦葵科秋葵属1年生草本植物,是菜、药、花兼用型植物,用途颇为广泛。黄秋葵嫩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游离氨基酸、VC、VA、VE和磷、铁、钾、钙、锌、锰等矿质元素及由果胶和多糖等组成的粘性物质。有研究表明,食用黄秋葵能帮助消化,防止便秘,保护肝脏,增强耐力和抗癌能力。

黄秋葵喜温暖,在华南和长江流域广泛栽培,2009年在山东省临沂市同德有机示范园试验栽培成功,每667 m2产荚果1 500~2 000 kg,平均价格为30元/kg,667 m2收入5万多元,效益显著。现将关键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基地环境

临沂市同德有机蔬菜示范园远离市区,周围无任何污染源,水源清洁,空气清新,土层深厚、肥沃。该基地在2006年通过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

2种子选择

选择抗病虫、品质优良、高产、适应性广的品种。

3整地施肥

黄秋葵对土壤适应性广,不择地力,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为宜。黄秋葵忌连作,应选择前茬为非黄秋葵种植的地块。整地时首先清洁田园,结合翻地每667 m2施入自制EM有机肥3 000 kg作基肥,深翻耙平后起垄,垄距60 cm。

4播种育苗

4.1播期

黄秋葵喜温暖、怕严寒,耐热力强。种子发芽和生育期适温均为25~30 ℃。华北地区可在5月中旬视天气情况适时播种。

4.2营养钵准备

用未种过黄秋葵的肥沃无病表土,掺入30 % EM有机肥,充分混匀,装入营养钵。

4.3播种量

667 m2用种量约为200 g,每营养钵播种4~5粒。

4.4苗期管理

播种10 d后可以出苗。苗期注意保温,夜间温度不要低于14 ℃。苗期浇水不要过多,发芽期和幼苗期土壤湿度过大,易诱发幼苗立枯病。破心时第1次间苗,除去病、弱、小苗;2片真叶时第2次间苗,每个营养钵留2~3株壮苗。

5定植

苗龄30 d左右,幼苗长至3片真叶时可定植,株距50 cm,行距60 cm,每667 m2栽1 500株左右。

6田间管理

6.1施肥

黄秋葵植株高大,结果多,采收期长,充足的养分是高产的关键。定植后结合浇水每667 m2追施1次腐熟的豆饼水,豆饼用量100 kg。苗高30 cm时,结合浇水每15 d左右追1次腐熟的豆饼水。

6.2水分管理

结果期干旱,植株长势差,品质劣,应始终保持土壤湿润。一般7~10 d左右浇1次水。由于夏季是黄秋葵的盛果期,地表温度高,浇水时应在上午9点前或者下午日落后进行。

6.3中耕除草

幼苗出土或定植后,因气温较低,要及时中耕除草。每7~10 d进行1次。开花结果后,植株生长加快,每次浇水、追肥后均应中耕。封行前中耕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6.4植株调整

6.4.1扭枝

黄秋葵植株生长旺盛,主侧枝粗壮,叶片肥大,往往开花结果延迟。可采取扭枝法,即将叶柄扭成弯曲状下垂,来控制营养生长。

6.4.2摘心

采收嫩果者适时摘心,可促进侧枝结果,提高早期产量。采收种果者及时摘心,可促使种果老熟,以利籽粒饱满,提高种子质量。

6.4.3摘叶

生育中后期,对已采收嫩果以下的各节老叶及时摘除,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防止病虫蔓延。

6.5病虫害防治

黄秋葵的病害较少,虫害较多。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常有蚜虫、蓟马等为害。

6.5.1物理防治

采用黄板诱杀蚜虫;育苗床覆盖防虫网,大棚应用防虫网阻隔害虫;棚内悬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

6.5.2生物防治

合理保护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

7采收

从播种到第1嫩果形成约需50~60 d,黄秋葵整个采收期约3个月。鲜果采收标准为果长8 cm左右,荚果外表鲜绿色,果内种子未老化。采收过晚,果实超过10 cm,果面易革质老化。

8商品化处理

8.1分级

采收后将不同大小的黄秋葵分成大、中、小3级,分别放置,剔除畸形、病、虫等果。

8.2包装

采用统一有机包装材料,按质量等级分别包装。包装物应标明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名称、采收日期、净重及有机产品标识。

8.3贮藏

黄秋葵在室温下仅能贮藏2~3 d,采收后应及早上市。采收后不能马上运输时,短期贮藏应在采后2 h内立即送入0~5 ℃的冷库中。

上一篇:大棚番茄\水稻\芹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 下一篇:嘉祥红皮大蒜气生鳞茎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