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时间:2022-08-30 11:56:02

亦婷自从儿子灿灿上学后就选择了做全职主妇。一来可以照顾生活,二来可以辅导学习。这不,她给灿灿做了一盘玛德琳原味蛋糕,刚出炉,立刻有一股甜香扑鼻。她满意地把蛋糕放到碟里,在旁边又配了一小束从自家花盆里掐下来的薄荷叶。金黄配着嫩绿,生机盎然。

她一边哼着歌,一边拿起手机拍照。一口气拍了九张发到朋友圈里。不一会儿的工夫,点点妈、迪迪妈、仔仔妈……第一时间就点了赞。

几分钟后,亦婷收到点点妈发来的消息,是点点在学校参加了美术大赛,点点妈正四处为女儿拉票。点点妈刚才第一时间为自己的蛋糕点了赞,怎么也不能不理不睬啊。她赶紧投了一票,之后把投过票的页面发送给点点妈。

再顺道看看别人的朋友圈,大家也都没闲着,迪妈晒了老公新买的项链,仔妈晒了儿子吹泡泡的萌照,莹妈发了家里宠物兔的视频,连厨艺不佳的小泽妈也晒了盘红烧鸡翅……

亦婷一一点赞后,突然觉得兴味索然。或许,每个人晒的都是自己的心头好,但对别人而言,实在提不起兴趣,尤其拉票点赞之类,可碍于情面,又不好意思不点不投……再看看桌上自己精心摆拍的玛德琳蛋糕,亦婷心里忽然来了个大反转――自己美美地晒到朋友圈,并一心期待得到众多称赞,于别人眼中是不是也味同嚼蜡?再看看那些赞与简短回复,分明透着百般的无奈与敷衍。

可是,朋友圈里大部分是孩子妈,不晒萌宝不晒宠物不晒美食,还能晒啥?微信朋友圈与真实的朋友圈其实很像,如果不互相关注,很快就生疏了。有没有能让大家主动愿意关注的内容呢?

是点点妈的一通电话,让亦婷突然灵光一闪。那天,点点妈向她打听:“你家灿灿的那套《小牛顿实验室》在哪儿买的?”

亦婷为孩子选书是相当有名的。不少宝妈在买书前都会向她咨询:多大的孩子适合看什么书,书名、内容、价格等,然后按照她的推荐去买。

放下点点妈的电话,亦婷忙活起来。她把灿灿从小到大买过的书分门别类,标注上年龄段,再配上内容简介,最重要的是,写上了自己的切身体验及孩子的观感,随后标注好星级。

忙了大半个月,她将一部分书单传到朋友圈,当天她的朋友圈就被刷爆了。宝妈们将各种赞美呈现到书单的评论里。每一条评论都真诚暖心,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赞。

那一刻,亦婷突然顿悟:即使是虚拟的网络世界,想获得真心的赞,也要首先付出真诚与努力。

在整理书单的过程中,亦婷发现在众多的童书中,她对成语故事类的书最不满意。这一类书,要么选择不当没有故事情节,要么语言枯燥单调不适合给孩子讲。还有更过分的,基本出处都搞错,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反复考虑后,亦婷大胆决定,自己整理一套适合孩子们看的成语故事!

说干就干,她将书柜中束之高阁的《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及成语词典等都翻了出来,先从词典中选取适合儿童理解的成语,再从各种参考图书中找到原文出处,最后再用适合讲述的语言,组织故事情节。删除不必要的旁枝末节,把主要人物和情节填充丰富,力求做到家长讲得顺口,孩子愿意听喜欢听,在听完知道成语的意思之余,还能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

为测试一下自己整理的效果,亦婷先用灿灿做试验,陆续给他讲了一些成语故事,小家伙听得如痴如醉,每天接送时一定要求她讲一个。听完之后还能活学活用,有一天亦婷随口对他说:“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灿灿接话:“就像是和璧隋珠一样珍贵!”

亦婷陆续将自己整理的成语故事发在朋友圈里,每天发一个,偶尔还配上一幅出自灿灿之手的插图。

一时间,萌妈宝爸们在朋友圈里沸腾了。他们普遍反映这个做得太好了,简单方便,内容适合,每天只要抽出五分钟就能给孩子讲个成语故事。点点妈还发来一小段视频,是点点在学校给小朋友们讲贾人渡河的成语,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亦婷很欣慰,也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去整理。而这个过程也让她自己受益良多。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许多历史知识本来都已渐渐淡忘,现在一段段的历史裹挟在一个个小故事中重新浮现,她可以从容细致地一点点梳理核对,之后又会有新的收获与感悟。

家庭主妇的日子多了一丝书卷的香气,日常生活因为这些小小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充实快乐。

更让她开心的是,每次当她出去买菜或者散步时,经常会有小朋友热情地向她问好。亦婷和灿灿爸爸笑称:“我现在简直就是万人迷,竟收获了下至七八岁的孩子,上至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的喜爱。”灿灿爸笑了:“哈哈,我想最骄傲的应该是我,我是万人迷的老公啊。”灿灿笑着在旁边拍手:“那我是小万人迷!我们班同学都爱听我讲故事!”

夕阳将一家三口的影子拉得斜长,亦婷忍不住将这温暖的影子拍下来发到朋友圈,大家以为她在出哑谜,不一会儿的工夫纷纷贡献谜底: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国三公!三头六臂!三位一体……

灿灿父子乐得眉开眼笑,亦婷也忍不住微笑。瞧,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圈,在这里面学习、成长、欢笑,并且成就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破解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之致癌唬人(一) 下一篇:硝酸甘油联合阿司匹林在心绞痛治疗中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