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课堂为例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

时间:2022-08-30 11:39:33

以实践课堂为例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

【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门学科。新课标改革的要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精神。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文章主要从实际课堂出发,发现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可取的闪光点和一些误区,从而指导历史与社会今后的教学。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可取之处;改进之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12-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的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高潮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0在唐老师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被他思维的活跃和见识的渊博所折服,在他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动中,由一个知识点渐渐引发到其他的知识点。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对官学的理解,并以现代学校的一些常规如学生是否穿校服?上的课程是什么?并与官学相比较,以学生现有的经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他们在求知欲中推导,在兴趣中学习。这个定义活动十分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这个教学活动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建构完整的意义,并进行主动的学习。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与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的规律不可能用一种理论来全面概括或解释。每种学习理论或者学说既有其合理的地方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根据我们实际教学需要来应用,而不是盲目的应用和套用。

学生对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不同的知识我们应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习得的是学科能力、技能和方法,在课堂中要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探讨,一旦掌握学科能力、技能和方法,那些关于学术知识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学习习得。在强盛的西汉一课中,唐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从不同角度列出强盛西汉的表现,而后由学生自由发散思维,在观察过程中拿出学生中有典型代表的例子与全班同学一起探讨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充分思维,并通过与学生有效而多元的对话,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并通过有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在很多的现实教学中,为了赶进度,一些教师进行纯粹的教学,急于引导,在学生对一些问题还没有思考完整和知识梳理时,教师很快进入下一个目标的学习,这样孩子的思维根本就没有打开,没有充足时间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上就会产生依赖,告诉自己,不思考没关系,反正也是思考不完的,况且老师也会公布答案,我们只要记答案就行了,这样的教学只会适得其反。

对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维,我们要从学科本身去抽取学科特质的思维,在现在教学中教师的牵引意识还太强,我们应主张更多的由学生来讲,由学生来做评委。每个教师对教学都有自己的准备,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往预想的引导,有时候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无法扩散,局限于对本课教学的知识点思考。但当学生在课堂中有思维,却无法清楚地表述其思维时,教师应有的放矢,巧妙铺垫,帮助接通知识的桥梁,正确引导学生怎么样的用词才是准确的,与学生一起探讨出正确表述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丝绸之路这一课中,老师采用了多种学习方法,让孩子欣赏张骞出使西域送别壁画图,从而引导学习历史的方法是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结果、事件原因。通过与孩子对话式的交流,将孩子的具体问题转化成抽象的思考。在课堂中提问原本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对话,而现在,教师通过学生提问,学生思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化平淡为神奇,紧紧抓住学生的胃口,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虽然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教学的一堂课中,我们也要避免出现过多的方法,一堂课呈现过多的方法,会打乱孩子的思维,刚刚还处在这一种思维活动中,转瞬却又需要处于另一种思维中。况且过多的方法也会占用课堂的时间,在丝绸之路这课的教学中,既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本应该是非常不错的,在生生之间的交流中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用鉴赏的方式欣赏对方提出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是引导孩子在鉴赏中提高,但是一节课中出现过多的方法,学生思维出现混乱,对所学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参与度也减弱,对所学的知识就更加把握不准,迷茫观望状态加剧,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这说明在实际课堂中,我们应该选取适当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而不应该盲目选择,有些方法本身是好的,但是不适宜这个环境就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只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我们才会出现优质的教学,完成新课程的目标。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更加关注史料的运用,论从史出是我们的追求。在对待西域的环境恶劣的描写中,老师引用了这样一段史料:《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料如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运用这样的古诗句,让学生自己体会出西域环境的恶劣。而后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流的通道,说明其巨大的贡献,老师在引导时,采用了这样一则史料:“张骞通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而后让学生理解凿空二字,在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理解后,教师展示出另一则史料:裴《史记集解》:“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凿空,即开通道路指张骞开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将文言文中凿空二字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背景下学习古文,让我们一下子就理解了凿空二字的意思,由此我们可知,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大背景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正所谓文史不分家,所有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历史,所有的文学都是通过艺术的形式体现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形式,同时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为历史提供了研究材料和观点。通过历史与语文学科的挂钩来更好的理解各个知识点,在学生学习的各个学科中,每一个学科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应该注意教学中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最难的是如何暴露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就是我们在教学中面对的重难点,新课标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我们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情境设想发现问题,进行问题化设计,避免一些误区:为了“提问而提问”却不顾及思维过程之误区;为了“提问而提问”而缺乏设计艺术的误区;问题游离于学生的生活之外,没有真正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当中的误区。然后正确引导学生并纠正其错误,避免在实际课堂中出现因知识重难点难以突破,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吸收的偏差,进而导致学习效率偏低。唐老师在课堂中通过比较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两者的行为是否有共同点,通过简单的对比比较,发现当时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历史上我们总是对秦始皇是贬义其焚书坑儒的做法,而对汉武帝却有着良好的形象,其实,这两者统治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自己的王权,不一样的是什么,只是统治方法的不一样,进而进一步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思想上给学生的认知造成冲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价值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通过对课堂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加以讨论,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通过对实践课堂的研究,分享教师的教学经验,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自己的素养,还可以逐步实现新课改提出的培养创新性和思维性人才的要求。

上一篇:当伤害发生后,家长是这样做的 下一篇: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