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编制资源的整合

时间:2022-08-30 10:25:05

乡镇编制资源的整合

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摆在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市编办紧紧围绕这一部署,紧扣发展镇域经济这一主线,科学调整乡镇规模,整合乡镇机构编制资源,为壮大镇域经济,加快形成县域经济次中心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适应镇域经济发展需要,明确乡镇规模调整的重要意义和调整思路

1、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中央、省多次对乡镇规模调整提出要求。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积极稳妥进行乡镇规模调整。近年来,随着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加强,部分乡镇的行政区划设置已不能较好地适应全市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科学调整乡镇规模,实现各种发展要素的有效整合,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2、县域经济和规模经济发展的需要。2000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市共有乡镇街道180个(其中街道30个、镇130个、乡20个),乡镇设置较密、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乡镇运转困难,无力兴办社会事业;部分乡镇规模过小,人口不足3万,经济实力弱,难以形成集聚优势,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导致形成了“强镇实力不强,弱镇实力很弱”的局面。市编办将乡镇规模调整作为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实现以强带弱,整体推进。

3、总体思路。通过调整,逐步打造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经济实力较强、人口集聚度高、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中心城镇。同时研究确定乡镇规模调整的4条原则,即:原则上整合4万人以下的乡镇;调整后乡镇面积一般不超过150平方公里;原则上整建制撤并;坚持大并小、强并弱,同等条件下优先向重点镇整合的原则。通过规模调整,全市乡镇街道在现有数量基础上再压缩10%,减少20个乡镇左右。

二、紧密结合临沂实际,科学制定方案并稳妥实施

1、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乡镇规模调整方案。市编办与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调研,对全市乡镇的历史、民俗、经济发展状况、区位特点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拟调整后,合并乡镇的发展趋势,区位带动作用等进行全面分析,坚持小城镇建设以乡镇新驻地为重点。同时,就党建、财务、土地、计生、户籍等有关工作,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确保被调整乡镇驻地周围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不会因此降低,保证了方案的科学性、严密性、可操作性。根据市里提出的乡镇规模调整工作指导意见,各县区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建设、行政管理、历史沿革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群众意愿等因素,制定调整初步方案,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后,上报省政府审批。

2、规范运作,实现新旧体制顺利过渡。各县区调整方案经省政府审批后,严格按照批复内容组织实施。调整工作中,妥善处理调整后乡镇政府驻地和村居办公场所管理问题。小城镇建设以乡镇新驻地为重点,同时把被调整乡镇政府驻地和村居办公场所的建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完善其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被调整的乡镇政府驻地和村居办公场所的功能和作用;搞好清产核资和财务移交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严格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和廉政纪律,实行统一审计、统一并账、统一管理,防止私分、贪污、侵占国家财产行为和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突击花钱等问题的发生。

3、严密细致,确保调整方案顺利实施。在方案具体实施前,注重做好保密工作,坚决防止因泄密而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方案一经批复,马上组织实施。2011年8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动员大会,对乡镇规模调整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会后一周内就完成调整工作。同时,注重加强对乡镇规模调整工作重大意义的宣传,切实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调整后,全市乡镇个数由180个减少为157个,撤销乡镇(街道)23个,全市乡镇数量减少13%,乡镇平均辖区面积由95.5平方公里扩大到109.5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5.5万人调整为6.4万人,乡镇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基层机构编制资源进一步整合、社会管理成本进一步降低。

三、规模调整促进资源整合,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1、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合并后的乡镇,面积增大、人口增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具有强大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区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罗庄区盛庄街道在与双月湖街道合并后,重新调整小城镇布局,制定新的建设规划,并按照新的定位加以设计,对辖区内11条“八纵三横”主干道实施打通相连和提升改造工程,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进程。沂南县大庄镇与杨家坡镇合并后,按照区域相近、人口适度、科学配置的原则,把全镇59个行政村整合为13个社区,以镇驻地和原杨坡镇驻地为支点,实行7-8个村合建一个新社区,目前已开工建设社区4个,在建居民楼21栋。

2、实现了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施乡镇撤并后,机构进一步精简,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得到强化,工作作风大为改进,减少了重复建设,节约了社会资源。调整后,乡镇有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扶持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方式,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郯城县李庄镇与沙墩镇合并后,通过加快白马河流域开发,培植壮大生态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杞柳种植面积已达3.5万亩,柳编加工企业达到54家,其中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就有26家。

3、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全市12个优先发展的重点镇中,有8个乡镇的规模得到了调整壮大。调整后,这些乡镇集聚辐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加快了区域和特色经济发展。同时,各种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重新配置,加快城乡融合、人口流动,有利于加速形成以乡镇为中心,以社区为纽带的县域经济文化次中心。沂水县许家湖镇与姚店子镇合并后,镇域面积达到241平方公里,人口12.4万,各项资源得到了整合优化,区域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优势明显,今年1—6月份,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313万元,逐步成为沂水县的县域次中心。兰山区义堂镇与朱保镇合并后,大大促进了“西部新城”的建设,在土地规划和功能配套上,打破以往两个镇的区域限制,缓解了由于土地等局限因素带来的招商引资工作“招不进来”、“招来落不下”的问题,使新城建设的档次更高,更趋合理。

四、几点启示

1、抓好镇域经济能够有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镇域强,则县域兴。从发展实践来看,近10多年来,全市各级制定实施了多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农村生产生活、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等条件大大改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不断快速发展。随着乡镇规模逐渐由小变大,乡镇在发挥资源集聚优势,整合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镇域经济对县域经济乃至全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

2、适当调整乡镇规模有利于机构编制资源的科学配置。适应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机构编制设置,是镇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通过对乡镇规模的科学调整,全市整合乡镇行政机构92个,事业机构115个,有效盘活了乡镇机构编制资源,大幅降低了乡镇行政运行成本。乡镇合并后重新核定编制,各县区收回部分乡镇行政编制,作为机动编制,为盘活存量、优化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提供了有效空间。收回的编制,可以按规定向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倾斜,可以适当解决部分乡镇编制不足,人手不够等问题,调动基层发展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镇域经济社会发展。

3、机构编制工作要围绕大局创造性开展工作。乡镇规模调整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省部属要求的重要举措,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发展思路,抓镇域强县域,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等战略部署,对乡镇区划的科学调整。在这次乡镇规模调整工作中,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政策原则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确保乡镇规模调整工作的实效,各级党委政府均给予充分肯定。这充分证明,机构编制工作只有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推进,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上一篇:天桥区编制与预算管理协调机制初探 下一篇:美图秀秀吴欣鸿:从千万小子到亿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