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之路

时间:2022-08-30 09:03:42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之路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对语文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了许多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之路已成为教改的主旋律。笔者认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路要实现一下四个转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过去的语文教育模式是:学生和教师集中在固定的地方,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一张讲台,几十张书桌,形成一比几十的对峙状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教和学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这种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是学生只能认识几个句式,几个生字词和几点文学常识,这样不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严重的是失去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作用和意义。语文是是一门社会性的综合课程。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它的任务不可能在小小的课堂中完成,它必须与生活共存。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源于生活。”在我们生活中语文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的踪迹。这需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社会和生活中探求语文知识。如交谈、看电视、旅游、阅读书报等,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机会。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比课本中的语文知识丰富得多,广泛得多,所以课堂教学的狭隘性、束缚性直接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之路,教学模式要开放,不能囿于课堂中,要把孩子们带进大自然,使他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每天、每节课,教师进入教室的那一刹那,都有足够的氛围使教师产生“主角”的意念,他们往往会在这种氛围中萌生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冲动。然而,讲台上的滔滔不绝,满堂灌注的教师,当他停下来的时候,却不知自己讲了什么,学生听到了哪些,学到了什么?这是教师的一种悲哀。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永远是“主角”,永远是主体,而学生永远是被动的“配角”。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给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作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生不单纯是受教育对象,也是社会中的一员,所以师生之间要倡导相互学习、共同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在相互学习中学会与人团结合作,能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学习主要靠受教育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观察、思考、探索、创新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师在这一过程起组织、引导、协助、激励、推动的作用。而不能牵制学生和主宰学生,否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扼杀,同时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转变

在过去教育中,教师都习惯于传授知识,而忽略了传授探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使“知”和“能”的关系错位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是把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就是语文教学观的核心之所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教室,一本教材,教师便可完成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这样“狭窄”的语文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也违背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着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把教育延伸到社会每一角落,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语文教育要生活化。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经历生活,磨砺人生。讲授课文时需要生活化,要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有效结合点,让课文走进学生生活,也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写作示意图。语文训练材料不要仅仅限于一本教材。更应该取自现实生活。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一场电影,一则新闻等都可使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其目的不是学以致考,而是学以致用。其次,要求生活语文化,这里的生活语文化,是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生活与语文互不分离的观念,并使学生时时事事,处处吸收和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注意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日常生活语文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备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阅读课文,还要广泛地阅读课外书,将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在写作方面,要培养学生习惯于写日记,写读后感,写随笔等。让学生清楚,写这些不是为了评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了交流和运用。在社会生活中,可组织学生搞一些调查,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如自然环境、人口、治安及家乡面貌等方面的调查或资料搜集,通过整理可以用表扬信、报告、消息等形式递交有交宣传媒体,使学生能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喜悦,增强信心,对语文产生热爱之情。

四、教学效益评价的转变

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我们必须要把整个语文教学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为一体,在愉快、现实的情景中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地、自发地进行学习,大面积地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评价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过去由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为以综合素质评价方式。这也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特点。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和教师可用进行访谈评价、阅卷评价,运用考核表进行观察跟踪。在教学过程,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减少批评。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铜山县单集镇拐山小学 江苏】

上一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打造高效快乐数学课堂 下一篇:科学课上勤“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