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时间:2022-08-23 05:08:4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

一、明确要求,善导听题。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有限,老师要及时帮孩子扫清障碍,可以自己范读,也可以让有识字基础的学生做小老师读题。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重点处可通过加重语气,放慢语速等方式培养读题技巧,将题目读清楚,读透彻。使学生懂得如何来读题,那么学生的读题方向就更明确了。

同时老师要对全班同学提出听题要求: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范读或其他同学读题,学生只有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和同学的读题、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我们还要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以此不断熏陶孩子的听题情操。

二、抓住关键,有效读题。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随着学生的识字增多,老师可以把读题权送还学生,当然这也需要有的放矢的进行。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并训练学生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破句。把学生不理解的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再让他们自己独立读题。

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初读题目时可放慢速度, 字字出声,同时用手指指着所读的部分,手眼合一,提倡学生读几遍题目,做到充分理解题意。

经过上述的多读细导后对题意进行充分理解,再抓住当中的关键字、词、句,明确嚼咽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学生只有在读题的时候反复斟酌,才不会掉进题目的“陷阱”里,才能扫清审题中的障碍,对题目的意思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读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再读题时,可以一边读,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如:一上教材中《认识位置》练习中一题: 从左往右数,给第4个涂上颜色,从右往左数,圈出4个。

读了题目后,我请学生说说这个题目中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等几位学生说出“从左往右、从右往左”、“4个、第4个”以后,我又请全班学生一起来说一说,并对强调一句:“从左往右,第4个,可不要看错了。”在这样反复的读题之后,学生内心深处就有了关键字的意识,再适时提出圈画出关键字,审题就水到渠成了,为有效读题又领好了一步路。

三、推敲说题,活化思维。

和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说理训练。多说是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的因素,促使问题的成功率更高。

四、全面观察,探究悟题 。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观察是一个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智慧的眼睛。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观察不是只用眼睛,它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不光是调用自身的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发生在你面前的事物,才能将所观察的对象观察得透、观察得细、观察得实。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也强调,观察,观察,再观察。低年级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从图中可以知道:买的苹果和梨一共有15个,桌子上有3个苹果和2个梨,旁边的包里还露出2个苹果,至于包下面还藏着什么水果似乎是不得而知。第一个问题是“梨最少有几个”,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梨露在外面就有2个,从而得出结论:梨最少有2个。第二个问题“梨最多有几个”,这时提示学生想:“要想梨多,我们要把包里藏着的水果全都假设成什么呢?”

学生知道全部假设成梨,我再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几个苹果,学生观察到:5个。那么苹果最少要有5个了。又因为苹果和梨一共是15个,所以梨最多就有15—5=10(个)。 对于这种图文结合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思考,才能较好理解题意。

总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需要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只有把这“五到”完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他们准确读懂题目意思,正确领会解题要求,从而准确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而学生审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可谓是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作者单位:镇江市蒋乔小学 江苏】

上一篇:爱并快乐着 下一篇:谈信息技术教师语言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