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误区

时间:2022-08-30 07:37:53

浅析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误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已无可置疑。深化实施新课程,扎实提高新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急需研究与解决的新课题。面对课程改革的滚滚热潮,每一位教师既要积极投入,又要急“冷静”地思考,针对当前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认识误区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

误区一:“狭义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自身不知如何定位。

“还课堂给学生”是新课改的要求,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思想。面对“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有些教师对这一改革精神产生了误解,于是课堂上“谨小慎微”,唯恐讲多了,影响到学生的“领悟”,结果是大大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忘记了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忘记了一些必要的教学过程、引导、设计和主题的深化、拓展,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如部分教师把“精讲”理解成“少讲”,该讲的少讲甚至是不讲,盲目地让学生自学,仅是机械地、生硬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该强调的不强调,怕讲多了占用了学生的自学时间,认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学讨论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便出现了放任自流现象,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支零破碎的知识。

其实新课程贯穿的是民主、和谐的教育理念,反对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绝不是指要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教材和学情要有更好和更深的把握,明确讲解时机,多设台阶,多做铺垫,尽量做到“小步快进”,讲学生之所需。所以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强化。

误区二:课堂形式追求热烈活泼,忽视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之一。但真正意义上的动起来是指课堂活而不乱,是一个开放活动与注重实效并存的课堂,绝不是不要课堂秩序的“热闹纷繁”,毫无目的的“信马由缰”。数学学习是离不开生活的,是现实的。所以教学过程要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其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过程经历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有些教师却本末倒置,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出现了偏重于教学形式,忽视了对知识与技能的夯实,常常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把生米做成“夹生饭”,到最终讲解时还需费尽心力来澄清这些模糊的认识。

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边角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些教师让学生模仿书本介绍用量角器自制测角仪,并用准备好米尺等工具在校园中实地测量学校旗杆、教学楼等,很多学生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完成了测量报告。这一数学活动明显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倘若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偏离了解直角三角形固有的知识要点,这些离开了理论支持的生活常识,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构建而言,不过是“缘木求鱼”、“镜中观花”,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氛围应该活而有序。放时,要放得让学生无拘无束,任感情思维驰骋;收时,要收得合时宜,收得恰到好处,整个课堂形如散文一般,只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才能将课堂“画龙点睛”,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

误区三:教法改革追求“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在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都努力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急于求成,生硬地让课堂多些“阳光”,让教室多些“笑脸”,让教学多些“掌声”。这种机械的“掌声”、“笑脸”,未必来自教学实际,有的仅仅是为了让课堂教学赶时髦,为了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披上“美丽的外衣”。只追求趣味,迷失了教学本色;只追求热闹,迷失了教学目标。如在多媒体教学中滥用视听效果,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兴趣放在精彩的画片和悦耳的音乐中,而无法专心于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为了让课堂多些“掌声”,滥用“表扬”艺术,这种“掌声”的作秀,仅仅靠教师的发动“来点掌声吧”,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预想效果,而且不由得让人怀疑:是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一点掌声呢?还是向学生要一点掌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一点金呢?总之给人以追捧“皇帝的新装”的感觉。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的不是“新潮”的表演秀,关键看是不是重实效,是不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对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不是真正有实效。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朴素的讲解,简洁的黑板运用,适度的小组讨论,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小题大做,非得在课堂上秀出什么“花”来,这种课堂上热热闹闹,而课后学生脑袋一片空空,该记住的没记住,不需要掌握的却记下来,绝对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误区四:不问效果地追求大容量,忽视教学效果的落实。

现代课堂追求“大容量“、大效益”、“大获得”。所以要让学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长见识,“广泛占有资料”,分析、吸收并为之所用,才有可能获得的多。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的课是“不问教学效果的追求大容量”,这是与新课改是背道而驰的,实在是要不得的。“课堂大容量”并不等同于“学生获得的多”。如果是不问实际效果的片面追求“大容量”,无非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脸成现代版的“满堂忙”。所以新课改不是仅仅简单呆板地“广泛占有资料”,而是怎样将资料组织、分析、思考、整理,使之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变为有益于课堂教学的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创设情境、组织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追求大容量的前提是注重教学目标的落实。

伴随新课程实施而出现的课堂改革的认识误区,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产物。我们要敢于直面误区,认清其产生的缘由,以求对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上一篇:浅谈职专英语新教材的有效教学 下一篇:航海高职院“水手工艺”教学改革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