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冲突和分裂

时间:2022-09-26 05:08:24

摘 要: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印度之行》中体现的冲突和分裂现象,认为福斯特想通过小说主人公之间的友谊弥合英印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从而揭示出殖民主义制度是导致主人公精神分裂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小说《印度之行》 后殖民主义理论 冲突 分裂

一、小说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简介

福斯特小说《印度之行》探讨了殖民地时期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的关系。故事发生在恒河沿岸的昌德拉普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印度医生阿齐兹,前往印度看望儿子(昌德拉普尔城的法官罗尼)的英国夫人莫尔太太,陪伴莫尔太太的阿德拉小姐(罗尼的未婚妻)――这两位英国妇人满怀期望来欣赏异国风情,但结果却很失望。英国绅士菲尔丁(印度国立大学校长)和阿齐兹之间的友谊也是反映小说主题的重点。小说是由莫尔太太和阿德拉在印度旅行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连接起来的。最终阿齐兹和菲尔丁之间友谊的破裂说明了在不平等的殖民统治下,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建立友谊是不可能的。

本文旨在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分析小说。后殖民主义是殖民地后的独立后的延续,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了解、分析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和它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爱德华・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发表确立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比如“东方”和“西方”二元论。19世纪,欧洲人为了给自己的霸权理论找到合理借口,模式化地把东方人和欧洲人相对应。东方人被描述成懒惰、没有思想、不道德,相反欧洲人被认为是勤奋、聪明、高尚的。这种二元对立的建构是创建欧洲文化和维护欧洲殖民政策,以及进行殖民扩的核心理论。本文的主体就是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印度之行。

二、《印度之行》中的冲突和分裂

1.文化冲突

殖民者不仅压迫、屠杀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而且掠夺他们的土地,毁坏他们的宗教文化。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受到威胁和破坏,这个国家从本质上讲就已不存在。

小说的第一部分有这样一个片段:莫尔太太来昌德拉普尔城不久,一个晚上一人来到附近的清真寺。她来之前,阿齐兹医生已在那里欣赏月光。当他发现一个陌生人来到寺里,他表现得很紧、害怕。出于直觉,他朝莫尔太太喊,问她是否把鞋脱了。莫尔太太的善意和对异国宗教的尊重使他们成为好友。阿齐兹送莫尔太太到俱乐部门口,之后莫尔太太把这一切都告诉儿子罗尼,罗尼很生气,他没法理解一个、一个殖民地人竟敢朝英国女士大喊大叫。

“他在清真寺里朝你大喊,是吗?怎么可以呢?很无理吗?……他叫你脱鞋子,太不礼貌了,我真希望你当时把鞋子穿上进去。”

这一席话体现了一个殖民者是怎样无视、践踏被殖民者国家的文化,阿德拉反对罗尼无礼且粗鲁的言语,她反驳道:“那好,如果你叫一个在基督教堂脱帽,难道你期待他不理会你吗?”罗尼无法应对,只是狡辩:“这就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你不明白。”罗尼的这些话是帝国主义者的典型思想,他无视殖民地国家的尊严、文化信仰。所以只要印度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这种不平等的思想就会存在,这种文化冲突就不会消失。

2.环境的不平等

小说一开始对昌德拉普尔城的描述就体现出印度本地人和英印人在居住环境上的不平等:街道破败,寺庙失修,市场里没有绘画,没有雕刻。在街道上转的人也脏兮兮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单调、陈旧。这一切都反映了印度人的真实生活环境。然而在这个镇的另一边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椭圆形的广场,铁路与恒河平行,两块高地上的房子分别是英印人的住宅和行政官署。这里的医疗、卫生、交通、住宅、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井井有条。与印度人相比,“除了共有头顶上的天空之外,在没有什么共同之处”。这里枝繁叶茂、鸟语花香,让人无法相信还有印度人居住的破败情景。福斯特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景象,体现了西方列强对东方人的歧视和偏见。从这一点上,我们看出福斯特并没有走出殖民者的思想意识。他本想通过景色的描述让我们看到英印人的美好生活,而我们却一直徘徊在印度人破败的房屋、肮脏的街道上。

3.话语缺失

后殖民的学者对福柯的观点进行了广泛研究,比如说,帝国的建立是建立在帝国语言的基础之上的。“话语”,根据福柯的理论,是一组“规则”,这些“规则”决定说话的权利,说什么样的话,这就是就“话语的权利”。权利和话语就好似硬币的两面,“没有哪种权利不是用语言和知识表达组成的,也没有哪种语言和知识不代表着任何权利关系”(福柯,1977)。福柯的这一席话证明了权利和话语是不可分的。

小说中,印度人,特别是印度妇女,在与英印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话语缺失。比如说在搭桥会这个场景中,莫尔太太和阿德拉小姐想接触真正的印度生活,英国官员便为她们安排了搭桥会,很多印度人也应邀参加。可在大桥会上,印度妇女看起来谁都非常胆怯,说话声音小得还没有出来就消失了。莫尔太太和阿德拉小姐走入他们当中,跟他们握手,以便拉近和他们的关系,阿德拉还想说上几句印度语以便让她们感到放松,可印度妇女说:“或许我们会说一些你们国家的语言。”这让两位英国妇女非常震惊、失望,本想通过搭桥会进一步亲近真正的印度人的设想也以失败而告终。

印度沦陷为英国人的殖民地后,官方语言也变了,英语成为权利的象征。为了获得生存权和社会地位,印度人不得不舍弃自己的语言,学说英语。本想拉近两个国家的距离,但距离反而更大了。所有的印度妇女都被描述成胆小、沉默的弱势群体,她们失去交谈的权利和能力。

4.马拉巴山洞的寓意

小说第一章两次提到马拉巴山洞的独特,其在结构上和主题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远处看,马拉巴山洞神秘、宏伟、多变。但当人们走近它时,有种精神上的寂静冲击着你的感官。没有回声,思维也停止了。一切都好像从根上给切断了,让人产生一种幻觉。山洞很枯燥、单一。如此多的洞穴都是圆的,一样的大小。人们很难把这些山洞区分开,洞内漆黑。作者对山洞的描写不是随意的,它有深刻的寓意。洞穴神秘的特点表现了印度的不可知性,不可侵犯的本质。一旦越过了线,神秘的洞穴就会给你带来威胁。这些漆黑并相互独立的洞穴象征着印度人和殖民者,印度文化和殖民者文化之间的独立和不可逾越性。如果这种独立被践踏,人们就会付出代价。就像莫尔太太和阿德拉小姐在参观洞穴所经历的幻觉和恐惧一样。

马拉巴山洞的回声也意义深刻。山洞的回声一片混乱,一点都不清楚。不管在山洞里说什么,回声总是“咚咚”,非常吓人,这种回声使里面的人们无法交流沟通。这一点也蕴含了小说的主题:殖民者和非殖民者无法进行交流,殖民者文化和当地的文化也无法沟通。福斯特做了极大的努力找到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地方来表达他的思想。

三、结语

小说《印度之行》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分裂。虽然作者想弥合其中的裂痕,但他无法摆脱作为一个殖民者的思想意识。通过对印度景色偏见性的描述,当地人边缘性的体现,福斯特还是找不到连接两个国家的方法。因为只要殖民制度存在,这种费解的局面就无法改变。

参考文献:

[1]Bloom H.Modern Critical Views:E.M.Forster[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lisher,1987.

[2]刘丹翎.印度之行:通天塔的徒劳――对分裂《印度之行》主义的分析[J].国外文学,2003,(3).

[3]中载.《印度之行》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话语[J].外国文学,2000,(3).

[4]周韵.试论《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义倾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5).

上一篇:后殖民主义视域下近代“国民性”的东西方话语... 下一篇:英语移就修辞格的语义分析及其英汉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