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变腹水临床治疗病案分析总结

时间:2022-08-30 07:26:55

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变腹水临床治疗病案分析总结

【关键词】肝硬化/治疗;腹水/治疗;中药疗法;腹水/病因学;腹水/病理生理学

肝硬变腹水,属中医鼓胀病范畴.目前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变腹水的临床疗效已占明显优势,现仅就中药治疗肝硬变腹水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肝硬变腹水的病因病机:①酒食不节: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②情志所伤:情志怫郁,气机失于调畅,以致肝气郁结,久则气滞血瘀。③血吸虫感染:血吸虫感染日久,内伤肝脾,脉络瘀塞,气机不畅,致气、血、水停瘀腹中。④黄疸、积聚等病迁延日久,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虽然其病因常见于以上四方面,但最终形成本病的病机可概括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瘀滞腹中。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错杂。

1肝硬变腹水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肝硬变腹水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临证时必须明确辨证,根据相应的病证选方用药,再进行随证加减,才能针对病机,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将肝硬变腹水按以下证型辨治,临床疗效满意。

1.1气滞湿阻型本型常见于肝硬变腹水轻症或早期,临床表现为面黄,腹部膨满如鼓,胸闷苦满,嗳气则腹胀苦满减轻,双足浮肿,纳呆,舌苔白腻,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方以柴胡舒肝散合平胃散,药选柴胡、白芍、香附、枳壳、郁金、厚朴、山楂、茯苓、大腹皮、九香虫、车前子。

1.2血瘀水停型症见面色黧黑,腹部膨满,可见多处腹壁静脉曲张,胸胁苦满且胁下硬痛明显,其痛如针刺。而且可见手掌红斑和蜘蛛痣。舌紫暗,苔黄腻,脉细或涩。治以祛瘀利水,方药为自拟方,药选丹参、山楂、阿魏、土鳖虫、水蛭、桃仁、葫芦、平地木、马鞭草、半枝莲、益母草、大腹皮、泽兰等,以其加减常奏效。

1.3湿热内结型此型常见于肝硬变早期或中期.症见腹痛,全身浮肿,黄疸,恶心,纳呆,脘痞郁闷或钝痛,皮肤瘙痒,口苦而干,厌油,时而发热,尿少色赤,便秘和软便交替,舌苔黄腻,脉滑数.其代表方剂为茵陈四苓散加减.药用茵陈、黄芩、栀子、茯苓、白术、泽泻、田基黄、板兰根、生大黄、车前子、水红花等。

1.4肝肾阴虚型常见于肝硬变的后期。临床可见面色黧黑,体瘦腹大,皮肤粗糙,咽干,手足心热,面赤上火,时伴眩晕,盗汗,齿鼻衄血,尿少色浓,男子遗精,舌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沉细或细数。治疗以滋补肝肾兼清虚热为主,方以自拟柔肝滋肾饮。药用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麦冬、知母、鳖甲、牡蛎、望江南、瓜蒌、路路通、阿胶、玄参、女贞子。

2固定方药治疗肝硬变腹水

总结临床上的有效固定方药,其方义始终没有离开调整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能将扶正与祛邪药物有机配合,所以也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全国著名老中医万友生教授自拟鳖蒜汤治疗肝硬变腹水,以补脾为主,调肝为佐,寓补脾、升阳、消散于一体,虽不言泻,而泻在其中。其药味组成是:生鳖甲,生大蒜,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生苡仁,柴胡,枳壳,陈皮,丹参,生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并可进行随症加减:脾肾阳虚者加附子、干姜;湿热内蕴加生大黄、茵陈、虎杖、蚤休;瘀血阻滞加参三七、赤芍;腹胀大如鼓,小便短少者加大腹皮、陈葫芦。据胡国明报道,山西白清佐先生创攻补兼施汤治疗肝硬变腹水,其方剂有两大特点:一是药量大,16味药中单味用量达50g以上者8味;二是方中甘草与海藻配伍,取东垣“激之溃坚”之意,以其治疗,虽排尿较多,但很少有低钾情况,同时还可缓解门脉高压的程度。黄昌荣以益气软坚利水法治疗肝硬变腹水240例,肝硬变腹水、陈全寿拟软肝消水汤治疗酒精性肝硬变腹水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此外,部分外用药和中成药治疗肝硬变腹水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李跃德用复肝膏(由当归、麝香、牛黄等16味药制成)局部贴敷治疗为主,雷陵以消臌舒腹散(甘遂、牛子等7味药组成)敷脐治疗,从外用方面治疗肝硬变腹水取得了良好疗效。中成药慢肝福(丸)、319肝平胶囊、软肝片等应用于临床也取了满意疗效。

3肝硬变腹水的证型与方药研究

3.1证型与预后的关系肝硬变腹水的临床证型与疗效和预后有密切关系,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顾旭平认为,其治疗难度的大小与证型有关,大体顺序如下:脾肾阳虚型气滞湿阻型血瘀水停型湿热内结型肝肾阴虚型。顾旭平等通过病例随访发现,脾肾阳虚型患者经治疗其临床症状和检验指标改善较理想,疗效显著;反之,肝肾阴虚型,特别是湿热内结型症状混杂其中者,则治疗异常困难,很难达到缓解,而且往往病情变化多端,易于恶化,预后不良,死亡率也比其他证型高;并且,肝肾阴虚型合并湿热内结型易发生大出血,必须加以注意.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脾肾阳虚型和正虚湿郁化火型中病情重者较多,尤以湿热型为突出,死亡病例湿热型最多,这对临床辨证和预测病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2关于方药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健脾利水法是治疗肝硬变腹水的关键,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活血药是治疗肝硬变的又一关键。目前,在补气健脾和活血化瘀等类中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3.2.1补气健脾方药的研究顾旭平认为,适应于肝硬变腹水的健脾利水药物,如以参苓白术散为主,加大腹皮、陈葫芦、车前子、冬瓜皮、白术等,可在提高体力和抵抗力的基础上,有促进腹水消退的作用,也可改善肝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白术均有免疫调节、代谢调节、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保护肝细胞的再生及持久而显著的利尿作用,同时增加白蛋白合成,纠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失衡;茯苓、泽泻可促进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并有免疫调节、保护肝脏的作用。

3.2.2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丹参、赤芍、郁金、穿山甲、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蛋白代谢、抑制肝内间质反应、促进肝细胞修复、消除假小叶及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等作用。有人还发现,丹参、当归、赤芍等有活跃肝内微循环、疏通胆管、降低门脉压、抑制纤维增生的作用。赤芍、郁金有退黄、促进肝质恢复、降低门脉高压作用,大剂量郁金能增加血浆蛋白、纠正蛋白倒置;当归能改善肝内血流量,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糖原减少,抑制炎症反应。当归、丹参还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研究发现,运用活血化瘀法能改善肝内微循环,增加肝细胞的营养与氧气供给,患者服后多感两胁胀满减轻,肝脾亦有不同程度的回缩。

3.2.3其他类方药的研究龟板、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能增加人体必须氨基酸,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从而起到软化肝脾的作用,鳖甲有拮抗磷脂酶A2(PLA2)活性,促进肝功能及肝组织恢复的作用;冬虫夏草有抗肝纤维化、防止假小叶及肝硬变形成的作用,其机制系冬虫夏草能抑制储脂细胞(FSC)的增殖和转化,而FSC的激活是造成肝纤维化最终的共同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伯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2-193.

[2]刘燕玲,陈立华.100例肝硬化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1995,14(9):393-394.

[3]董文毅,译.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A].日本医学介绍,1995,16(4):189-190.

[4]蒋森.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102例的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85,26(11):23-24.

[5]陈立华,钱英.中医治疗肝病近况[J].中医杂志,1985,26(2):151.

[6]万青峰.补脾疗法与肝硬化腹水[J].中医杂志,1993,34(8):471-472.

[7]胡国明.攻补兼施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体会[J].中医杂志,1995,36(5):268-269.

[8]姚传瑜.龙虎消臌散治疗肝硬化腹水18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3,12(6):25-26.

上一篇:补阳还五汤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分析 下一篇:风疹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