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环境下生物教学的优势

时间:2022-08-30 07:21:25

小班化教育环境下生物教学的优势

【摘 要】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小班化能体现其优越性。因学生人数的减少,教师可以关注教室中的每一个学生;学生人数少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可以更多一些细致的关注;学生人数少了,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教室的空间,组织各种活动。小班教学为走出课堂,在大自然和社会中进行教育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关键词】小班化环境 初中生物 教学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41-01

小班化教育,是指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内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十年内,小班教学必将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尤其是在中小学的教育中,相比于大班教学,小班化教育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一 小班化教育在关注每个学生上的优势

大班教学时,班级人数有50~60人,有的甚至70~80人,教师根本顾不过来,往往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教学效果较差,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有实验表明,教师的视觉范围只能注意到30人以内,这是教师能关注的最大范围。小班化的教学为教师关注每个学生提供了可能。在小班化课堂里,学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逃不过老师的眼睛。这样,课堂的纪律就能很好调控,那些上课容易分心、做小动作的学生容易得到控制;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更重要的是一堂课中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而在大班教学时,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往往得不到展示自己的机会,很容易被同学和老师忽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当然不能说小班化教学就能体现绝对的公平,但比较60~70人的课堂教学,小班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以及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期望,显然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那些内向不善言谈或自卑的学生也变得相对开朗、自信。

二 小班化教育在教室空间布局上的优势

大班教学中,往往采用传统排座位的方法,讲台在最前面,后面是学生课桌。由于学生多课桌多,能留下的空间就很少。很多时候,就连走道的空间都非常有限,更别提上课学生活动的空间了。有时都不忍心叫学生上台表演,因为一个学生要走到讲台,需要好多同学为其起立让出空间,这样班级会一阵骚动,适得其反。然而因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采用分组合作讨论教学,往往也是浮于形式。有的教师甚至不怎么愿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学生人数太多,弄不好学生上课纪律都控制不下来。小班人数少,教师可以将学生座位排成半环形。讲台放在最前面,有利于使用黑板和其他展示品,中间腾出很大活动场地,有利于组织各种活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可以多向交流。学生人数少,平均每课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时间较多。

三 小班化教育在利用自然资源条件上的优势

走出课堂,体验生活,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让生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这是在大班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小班教学为走出课堂、在大自然和社会中进行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走出课堂,组织活动,管理是关键。学生可以每四个人一组,每组有组长,随时保持和教师联系。组长既是小管理者,又是小组活动的主要发起者。生物这门学科比较特殊,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可以开展的活动很多。如在学习“土壤中的小动物”时,如果一味地教授书本知识,学生会有枯燥无味的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校园的一个地方,如学校花园、操场等,让学生自己捕捉小动物并观察记录动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会使教学有趣得多。学生分组解决“小动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和生活习性?”等问题。再如在学习“合理的膳食”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超市,分析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而合理的食谱。组长注意协调本组学生的活动,有特殊问题及时向教师提出。走出教室,学生学得更有趣,教师教得更轻松。

四 小班化教育在批改作业方面的优势

在大班教学时,批改到学生作业时,有错的只是简单地批改,除非严重时才会在作业上注明纠正要求。而小班教学中学生人数少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可以更多一些关注。小班化教学中,可以采用传统批改和面批相结合的方式,面对学生不同的情况给予个别化指导。小班化使得学生的作业形式更为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基础的习题或活动,学得较好的学生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习题或活动。这样就不会让基础差的学生感到吃力,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学生数量不断减少的形势下,要让学生在小班中更好地接受教育。小班化教学是确保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有力措施之一,要利用小班化契机,积极创新,培养富于创造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小班化”教育》编写组.“小班化”教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谷力.小班化教育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3]鄂艳.解读我国小班化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

上一篇:创新思维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下一篇:中学生打架事件的预防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