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动态生成课堂 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时间:2022-08-30 04:54:42

打造动态生成课堂 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摘 要: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做了简要探讨,以期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有裨于推进历史教育教学向纵深方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生成;生成性资源

张大均先生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生成,是学习者的一种策略。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上述种种解读,无不说明课堂生成的丰富内涵,它涵盖了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构建、使用学习策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概言之,生成,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还包括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是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构建与超越。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各种状态和表现都可能作为教学中对教学有重要作用的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与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及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的方式表达,都是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即动态生成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人文学科,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的对象是人,历史课程需要凸显其张扬人文精神的学科特质。与其他学科相比,关注历史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因其知识经验、实践能力的不同,会对所学课程内容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或有不同反应,而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各种状态与表现,都可以说是有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课程资源。

一、重建课堂教学效率观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教学过程开展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致课堂教学的预定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目标无法实现。怎样看待这种现象?传统的观点会认为这样的课是失败的。但是以新课程标准的眼光去衡量,这样的课应该予以肯定。它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其他目标,如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有所超越。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可以在后续的课堂中去达成,而不必囿于一节课。所以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肯定。相反,为了完成原计划中的教学任务,置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情绪于不顾的教学是不值得提倡的。教师只有树立这样的教学观,才不会视学生的问题为“扰乱课堂”,相反会以此为新的切入点,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成性,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给课堂一定的自由度

一般情况下,课堂强调纪律,学生正襟危坐,教师不苟言笑,课堂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神采飞扬。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敢发问、质疑与辩论,无疑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套上了枷a锁,这样的教学还有生成可言?所以,笔者以为,要给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灵动的。生命活跃的动态色彩,生成蕴藏在师生真正互动交流的对话式课堂教学中。

三、建构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则是单向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给,学生收。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压制权”,以学生的学习伙伴、引导者、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平等中的首席”,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中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与经验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创造性得到解放,教师和学生都会不断有新的思想和知识生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因素的能力。同时,生成的问题也借助互动对话得到解决。这种境界又岂是完成“教学预设”所能达到的?

实践告诉我们,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教学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预设教学被打乱,需要教师发挥随机应变能力,用广博的知识去灵活应对。同时要认识到,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也会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但不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要把握原则,即时利用,合理整合,给教学“锦上添花”,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转变,切实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课堂会应生成而美丽。笔者浅见,尚祈方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张娟.应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06).

[2]陈丽萍.关于课堂教学不确定性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3(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梦溪中学)

上一篇: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田径教学质量 下一篇:跨文化视角下的汉俄数词文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