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生命的对话

时间:2022-08-30 04:12:43

阅读教学是生命的对话

内容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生命主体间的对话。

关键词:阅读 对话 生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新课标的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到,语文的阅读教学非常关注对话,重视师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师生,让师生与文本实现各个层面的“对话”。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材不是勿庸置疑的范本,教师也不是永远是对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个体,教师、学生和教材都是参与对话的主体。

一.教师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特级教师于漪曾经指出:“读懂写什么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与基础,文质兼美的课文,尤其是经典之作,必有丰富的内涵,必有独特的过人的见解,如果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往往难以领悟文中的真谛。”于漪这里所说的“读懂”文章就是理解文章,就是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文学作品含有作者观点、立场及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内容,我们理解作品需要潜心研读文本,与作品产生共鸣,并且要理解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这个过程就是文本的对话过程。

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他不仅负有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责任,更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使命。只有教师自己把握并精通了教材,体味到文本作品深层的含义,才能引导学生。所以,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教师首先要认真的阅读文本,真正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对作品和作者背景的宏观把我的基础上读出独特的感受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是把文本当作单纯的知识客体来进行理性分析,而是将自己融入文本中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对话交流。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教师想拥有精彩的课堂,就必须要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而且,教师还要在自己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加以解释和运用,以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知识。这一阅读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文本对话交流、互相建构的过程,它映射出文本的意义,承载着教师的生命理解,并以适合学生需要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客观的文本被赋予了生命而变得充满生命的意蕴。教师万万不可过分地依赖教学参考书籍,在教学中缺乏自己的真情实感成为教参的“传声筒”,那样阅读教学就成了毫无生命力的课堂。如果教师真正从本质上把握住了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是照本宣科生硬的肢解,而是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阅历经验和感受体验,结合自己对学生认识的分析,对文本进行重组和阐释,教师自身也在调动经验、投入情感、接受信息、评价判断的过程中拓宽了生命的视野。

二.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不是文本信息向学生单向输出,学生被动地、全盘地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前理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本中去,有选择地与文本信息对话,建构当前文本意义的过程。阅读是教师主体的行为,也是学生主体的行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在自己认知能力、生活经历、知识积累上的阅读融合。“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一种少男少女对真、善、美的把握与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来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绝不是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于漪的这段话说明学生是独立自主的文化活动主体,文本是某种独立的精神主体,二者间是一种主动的、平等的、积极的对话交流、双向建构关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思维能力。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精选的语言运用典范,学生可不经过教师的“传递”,直接去阅读文本,达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感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阅读“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段话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充分尊重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形成的个性化阅读感悟。可以说语文教学中处处存在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文本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生,学生对文本的个体解读和阐释,使文本意义得到了展现。学生也在对文本的阅读体验中受到文本的激发,使自己的阅历经验得到全方位的调动,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新视界的构建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深化了自己的生命情感。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把学生在阅读文本的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和内心感悟作为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把对话看作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在尊重中搭建对话平台,让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文本作者平等相处,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见解、创造性的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文本的生命意义和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再分割,阅读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对话。

三.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对话

作为平等的阅读个体,教师与学生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他们在相互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达到沟通理解和融合,在自然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实现生命主体的共同成长和发展。正如多尔所说的那样“教师不要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学生共同参与探讨,探究学生正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学生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体验。”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二者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个体。教师要一改过去的权威形象,他只是与学生共在的一个主体,通过创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和关爱的积极体验,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作为生命主体的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应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与教师进行各方面的研讨,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掌握真理、增长学识、体验情感、感悟人生,乐于接受来自教师的合理帮助和指导,但不是迷信教师的权威,唯师命是从。

在这样的阅读对话中,师生双方的内心世界都是向对方敞开的,彼此间能够真诚倾听、相互接纳,产生一种精神上和情感的共鸣。教师与学生坦诚地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帮助和指导,学生也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和感染着教师。如:学生在初读《报任安书》时,已经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司马迁敢于执言仗义,有顽强的生命意识和高尚的人格。但是学生可能还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一定要直言谏上,而不是选择沉默以及他的受刑对其人生的影响。此时老师应当讲解司马迁的身世遭遇、生活教育背景、父亲的遗愿以及他取得的成就等,这些材料被学生整合认知,就会理解他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愤激,理解他为什么对韩信、季布、伍子青等高唱赞歌,甚至会进一步思索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关系,个人的生命价值与挫折的关系。

当然,除了上述的三种阅读教学中的生命对话之外,还有学生个体间的生命对话。课堂教学为学生对话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因此必须让对话走到学生的中间,即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交流、是讨论、是讲演、是辩论、是表演话本剧……当学生们敞开心扉,交流彼此对作品的生命感受和体验时,他们更容易体悟生命的意义,拓展对生命内涵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成为既肯定自我又成全他人的人。通过师生与文本、学生个体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和经验、体会智慧和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6]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杨志洁,江苏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教师。

上一篇:幼儿早期阅读探索 下一篇:作文指导课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