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乌江流域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2-08-30 04:09:08

浅析乌江流域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摘要:乌江绵延千里,流经我国西南地区多省市,终在重庆涪陵与长江相汇。这个地区民族多样,文化复杂,但却由于整体地域特色鲜明,多高山险滩,固在建筑上有诸多共性,且造型美观并与环境和谐相融。这种独具特色的建筑虽没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亦没有江南平原地区建筑的秀美灵巧,却处处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青山与绿水的交融。乌江流域建筑之美,乃西南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乌江流域;建筑;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30-1一、 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

乌江发源于贵州省境内的石缸洞,流经黔、滇、鄂、渝三省一市,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其水系呈羽状分布,流经之地皆高山、峡谷、丘陵。地势高,落差大,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以流急、滩多、谷狭著名。气候特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

乌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生活着汉、苗、土家、布依、彝、侗、仡佬等多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在这个地域分布错综复杂,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个性中融合着共性,独立着也和谐着,共同造就了乌江流域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

二、 乌江流域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

一个地域的建筑风貌,是这个地域人们生活中文化的最为壮观、最为直接的物象体现,乌江流域建筑亦是如此。由于这里高山峡谷密布,地势险峻,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因此建筑多利用自然地貌特点,常常因地势而立体建造。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包括民宅、院落、祠堂、庙宇、城垣、门楼、牌坊、桥梁、墓室等。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类建筑略有差异,但同类建筑间的传承性较好。

乌江流域建筑的结构布局十分灵活,由于地势落差较大,平地较少,固建筑物很难像平原地区那样完全随心所欲的建造,常常受地形因素限制较多,除少数相对平整的地区采用对称式建造之外,多数地区建筑物造型都无固定规则,却因此巧妙而合理的利用地形特点,错落有致的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建筑物形态各异,高低错落,错乱中流露着别致,朴素中蕴含着智慧。乌江流域建筑多采用穿斗式木架结构,墙角立柱,柱上穿梁,柱下墩石,石上刻兽,柱上、梁上及门窗关键部位皆附于雕刻,所雕题材皆与人们生活向往息息相关。

乌江流域建筑的建造材料选用最为原始最为普遍的石头、木头、竹子和泥土,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就墙体结构来说,不同的建筑物墙体就有泥坯、木板、竹巴加泥和砖垒石砌之分,当然同一座建筑物上也有上述材料的结合使用的情况。整体来说,寺院、庙宇、祠堂、墓室石材运用较多,民房则木材、泥土利用较多。这种天然材料的合理利用,不仅仅使建筑的建造方便、快捷,更可以使其与周围的山川、河流景色巧妙呼应,形成了一种绝美的融合。

在过去,乌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通民居装饰较少,地方乡绅土豪之家大都会采用大量雕刻进行装饰。在雕刻形式上,有圆雕、浮雕、镂空雕之分;按雕刻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石雕、木雕、砖瓦雕等,各类材料所雕题材也多有不同。石雕多用于建筑的基座和大门两侧及厅堂门外等重要部位地面,雕刻题材以麒麟、貔貅、狮子、猴子等瑞兽居多。木雕多用于建筑门楣、窗户及穿梁之上,其内容相对丰富,有人物、鸟兽、祥云等,所雕题材多数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砖瓦雕多用于房檐、屋脊等处,多为珍禽、瑞兽。在原本已十分和谐美观的建筑上加以雕刻进行修饰,绝妙的丰富了建筑物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乌江流域建筑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夹杂着诸多人文因素在其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不同民族间的建筑虽外观上大同小异,但内部装饰以及细节装饰内容上又各具特色,这正是乌江流域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和而不同”的充分体现。

三、 乌江流域建筑与其它地区建筑的艺术比较

乌江流域传统建筑与其它地区建筑不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北方传统建筑相比,虽没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之势,却多了几分婀娜多姿的秀色。北方建筑因近靠古代政治中心,建造方式多模仿皇家建筑,虽建筑材料也多以砖、石、土、木为主,但建造方法相对单一,形态方正,棱角分明。而乌江流域建筑多以石材、木材、泥土等多样材料的混合使用为主,建筑形式也因地貌和人文因素影响而丰富多样。与江浙平原地区传统建筑相比较,又因地貌特点所致,无法达到那么婉转、细致。江浙地区建筑也采用亭台楼阁,但因其地势平缓,固建筑的随意性更为突出,且这种随意性是可以根据建造者的先行设计并可以完全实现的。而乌江流域建筑却因地貌特点只能因地制宜,因势取形,虽无法完全达到心中之意,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四、 结论

乌江流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在我国各类建筑中独树一帜。结构上因地制宜、因形造势,选材上就地采选、因材致用,建造位置的选择上讲究自然风水、天人合一,建筑装饰特色鲜明、别具一格。乌江流域建筑,地域特点鲜明、风格显著、造型独特、细节丰富,在山川、河谷之间展示着它特有的美,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因此,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完美的体现了我国西南地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余继平.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与集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8.

[2]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

[3]余继平.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一) [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7.

作者简介:

冯昌泰,山东巨野人,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上一篇: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泽唐人气韵 下一篇: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