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山 3期

时间:2022-08-30 03:38:07

城市与山 3期

【初中】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山,我不稀罕。即使在寝室里,我也能透过窗口望见山。远方一串蓝蓝的山脉蜿蜒不绝,蠕动起伏。我所居住的城市栖息于一块不大的盆地之中。山时时从四周探头垂顾这个城市,谛听这个城市的所有动静。

我不能想象山从这个城市四周撤走。丧失了山的庇护,这个城市仿佛会沿着倾斜的地表滑落到海洋里面去。远方的山使这个城市有了一圈镶边,从而限定了它的规模。真的,如果夕阳不是从西边的山坳坠下去,如果皎月不是从东边的峰峦之间踱出来,这个城市的时间表可能发生巨大的紊乱。没有山作为太阳和月亮的隐身之处,白昼与黑夜的循环交替又如何完成呢?

我不稀罕山,但我不能想象这个城市周围没有山。

当然,城市人通常总是用眼睛享用山。城市人的眼眶强行吞噬了山的庞大体积。“看”是城市人与山相互对峙的唯一方式。“相看两不厌”。否则,人的渺小之躯如何容得了山的雄姿?

然而,城市人慢慢会知道,山不仅攫住了他们的眼睛,同时也攫住了他们的想象――山是城市的浪漫之梦。如果城市人意识到,城市的喧嚣后面还有一个静谧的所在,他们的心灵会得到一个安慰。城市人离开了狭小的写字楼抬头看了看暮色苍茫之中的山脉。他们想到了山中的泉水、岩石、茅屋,想到了山中窝藏的无数飞禽走兽,心中不禁为之一爽。城市人许愿一定要抽时间到山里透一透气。他们甚至发誓退休之后要隐居在山里面修身养性。说过了这些话之后,他们重新振作精神,认真与身边这个落满尘埃的城市周旋。

山成了城市的期待,同时,城市在期待中又无形地美化了山。

于是,终于有一天,几个城市人背起一个小小的行囊,向山出发。他们抵达山,进入山。这个城市周围的山并不奇崛,它友善地伸出一条小径,允许城市人攀登。山曾经接受过城市人的眼睛,现在又接受了城市人的双脚。城市人到了山的腹地,山就不再用它的庞大吓唬他们了。与城市人相互遭遇的是一潭水,一丛草,一片林子――山被城市人的双脚肢解了。山不再神秘、深邃,山的每一个局部将被城市人细细品尝。城市人甚至觉得,山里面太平凡了,不过尔尔。然而,城市人往往没有察觉到,每前进一步,山就悄悄地为城市人增添一分高度。山慷慨地分解了自己的雄伟,让城市人的双脚分享。

显然,这些山并不反对城市人登临它们的顶峰。城市人想主宰这个庞然大物,山为城市人的欲望提供了机会。城市人终于站到山拱起的背脊上举目远眺,高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类的豪言。这时山驯服地匍匐在脚下,接受城市人的检阅。然而,城市人离开了山而返回城市的时候,他们将回首看到:山依然庞大,而且高度不减。山安详地微笑着,目送城市人重新隐入城市。这时,城市人才会突然领悟山的心地仁厚:山从来不为难城市人,它无声地聆听城市人的喧嚣,然后悄悄地满足了城市人的自豪。

为什么不稀罕山呢?因为山总是在那里,从不消失。山是极其守信的,它不会有失约的时候。即使整个城市都入睡了,即使风狂雨骤,山也依然静静地屹立在那里,望着远处。我从此体会到了“山盟”一词的分量。然而,山的恒定形象却时常使那些心地浮躁的城市人遗忘了它的存在。这真是不公平:昙花恰恰因为易逝而得到城市人的赞叹,山却因为永世长存而无可珍惜。当然,尽管如此,山仍然一如既往――谁听过山的抱怨呢?

所以,孔子说过:仁者乐山。

阅读试题:

1. 细读全文,说说文章写了山的哪些特点?

2. 品析一下“山,我不稀罕”与“我不稀罕山”这两句话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3. 结合语境,说说画线句中加点词语“强行吞噬”的含义。

4. 作者说“我从此体会到了‘山盟’一词的分量”,请说说作者体会到的“山盟”的分量是指什么?

5. 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6. 怎样理解“孔子说过:仁者乐山”这句话?这句话为何独立成段?

上一篇:幸福如此简单 下一篇:独自微笑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