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30 01:33:27

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全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至今已经20多年了,并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辉煌的成 绩,但是在欣喜之余,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也存在着很多发展上的问题 和困难,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今后发展必须正视并解决的问题。本文针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旨在保证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健 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5-0090-04

Research on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 ighlevel Sports Team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and Its Countermeasu res

LI Bing,CHEN Gang

(Phys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 Jilin China)

Abstract: Schoolingrunning sport team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has more th an 20 years history, and achieved gratifying experiences and brilliant achievem ents. However, we should soberly realize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d evelopment of these teams. How to handle these contradictions has to been addre sse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se problems an 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 lopment of these team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develop ment strategy;countermeasures

为了探索教育与竞技体育两个体系的有机结合,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为国 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我国从1987年开始在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经 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将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时代,预示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质量和层次正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面对新的时 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应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有些同志 在思想上没有顺应新时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要求,在训练方法、训练手段上制约了高 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如何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是新时期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亟需研究和解 决的重要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国内(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31个省市区62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 研究 对象,其中每个省市区选择部属重点高校1所,省属高校1所,考虑本课题研究的区域性,将 吉 林省2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作为重点调查和访谈对象。随机调查了教练员102名、运动员 1 200名、运动队领导62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在大学图书馆、吉林省体育局资料室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进行文 献资料检索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1.2.2 问卷调查法1)问卷的设计。制作问卷前,查阅关于高水平运动队各个方面的相关书籍、论文等,为设计问卷做好充 分的理论准备,遵循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墓本原则,设计了《教练员调查间卷》、《运动 员调查问卷》、《运动队领导》问卷。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向全国62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运动队领导发放问卷调查。问卷通过 邮递和亲自递送的方式发放到被调查者手中。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检验性剔除(表1)。4)问卷的效度检验。该调查问卷向在吉林省高校工作多年的专家教授及吉林省体育局领导10人进行咨询,其 中认为能反映出研究问题的9人,基本能反映研究问题的1人,认定率为100%。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

1.2.4 分析综合法运用演绎、归纳、综合、类比等综合分析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与探讨,论证有 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 我国从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通知》 ,确立了51所试点高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至此,在我国高等院校试办高 水平运动队的工作拉开了序幕。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截止2011年,全国已经有268 所高校具备了招生资格,在规模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目前发展 的结果来看,高水平运动队并没有给我国竞技体育提供大量优质的生力军,而通过此途径提 高了学校知名度的也不多见。这种情况下高水平运动队在高校中的命运就不得不令人担优。 各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对促进大学生群众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展,对培养人才、丰富校园 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水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不能够适应新时期我国高水 平运动队的发展形式,如何在新时期形式下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各高校 高水平运动队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问题

2.2.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队目标我国的高水平运动队由于学校间的知名度和办学条件的差异,在成立高水平运动队的目 标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考虑。一方面是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2005年4月《关于进一步 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中明确提出的:“普通高 等 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 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 发展作贡献”这一目标进行发展[1],另一方面高校按照自身的实际需要,各高校 又有自己 的建队想法。通过对62所教育部批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各省(直辖市)批准试办高水 平运动队的高校主管体育的领导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查(表2),调查显 示:50%的学校领导把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放在培养目标的第一位;20%的领导把提高 体育部在学校的地位放在第一位; 13.3%的领导把锻炼身体、养成习惯、激励精神、培养品 质放在第一位;6.7%的领导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放在第一位; 10%的领导把为国家和 俱乐部培养优秀的运动员放在第一位。可见各个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建队整体目标还尚不 明确,不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发展,高校在从自身的利益考虑的同时, 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2]。

2.2.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通过调查得知,见表3: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来源基本有4个途径:一是部 分专业队在役运动员,占调查人数的35%;二是各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占调查人数的36%;三 是未入选一线队伍的二、三线队员,占调查人数的24%;四是体育基础好的普通高中生,占 调查人数的15%。现役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的比例过大,客观的反映出现阶段高校的招生趋 势,靠“拿来主义”来提升自身的实力,这有悖于国家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由高 校为国家培养运动员,变成了国家为高校培养运动员,不利于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

2.2.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教练员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对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核心作用[4]。通过调查(表4),从目前来看学校高 水平运动 队的教练大多数是体育教师兼职担任,占调查总数的67%;体育教师专职担任教练的只有少 部分,占调查总数的20%;专职教练只占极少数,只占调查总数的13%。大部分教练员要承担 繁重的体育教学任务和其他的学校体育工作,耗费了教练员更多的精力,严重阻碍了高水平 运动队的健康有序发展。

2.2.4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制度通过调查得知,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参赛机会较少,由表5可知:每年参加比赛场 次在6次以上的运动员为282人,占调查总数的28%;每年参加比赛场次在3~5次的运动员为1 62人,占调查总数的16%;每年参加比赛场次在1~2次的运动员为198人,占调查总数的20% ;每年参加比赛场次在0次的运动员为362人,占调查总数的36%。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基本 上都是以大运会或各省的省运会为主,参赛周期太长,运动竞赛次数太少,不能有效激励学 校的经济投入和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同时检阅和衡量高校运动队运动水平的比赛安排也较 少,导致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只训练不比赛的窘境,极大影响了教练员和 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2.2.5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体育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因为先进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必须 以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方法》 中的有关规定,运动员年度训练经费的标准应为人均4 000~5 000元,但大多数办高水平运 动队的高校未达标[7]。由表6可知:人均投入达到4 000~5 000元的高校为2所, 占调查 总数的4%;人均投入达到3 000~4 000元的高校为12所,占调查总数的25%;人均投入达到2000~3 000元的高校为19所,占调查总数的40%;人均投入达到1 000~2 000元的高校为15 所,占调查 总数的31%;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经费主要来自于学校拨款,有限的经费远远不 能满足训练和比赛所需。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费匮乏已是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 因素。

2.3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战略

2.3.1 在建队目标上统一认识,协调发展在高水平运动队建队的目标上,高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设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是把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完成世界大学生 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作贡献[3],这一目标是各高校必须遵守的,要统一一致。在保证长期目标前提下 ,高校也 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为自己设立个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可以是 灵活多样的,目的是凸显高校的特色,办学水平和对外的宣传,使得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能 够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和成为对外宣传交流的名片,做到“以长为主,以短为辅” ,在完成国家既定的目标基础上,实现高校自身的需求的最大化,使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和 谐并存,共同发展。

2.3.2 改变传统的招生方式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队员选拔方式上,都是自主招生,自行规定测试时间,这就造 成高水平运动员能够参加很多高校的测试选拔,报考知名高校的高水平考生蜂拥而至,报考 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考生就寥寥无几,有些学校为了抢到好的生源,做出了许多诱人的承诺, 许多院校不得不以降低招收标准作为代价,激烈的竞争最终导致优秀运动员流向了知名度较 高、经济实力较强的学校,而一般普通高校只能招收二级运动员[4]。这就造成了 高校间高 水平运动队在建队之初就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很多高校没有较高水平的运动员也就不愿意参 加更多的体育比赛,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为了能够 在源头上平衡各高校运动队的生源实力,各级主管职能部门应该发挥领导作用,建议以区域 为单位,(例如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规定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地区内的高校都在一起统 一进行测试,并要求每个高水平运动员限报2所高校,这样由于各校招生名额的限制,很多 水平相当的高水平运动不得不分流到其他高校,能够尽量的来平均各高校的生源,缩小高校 间运动队的实力差距,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总体发展。

2.3.3 设立独立的竞赛制度高校运动队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独立的竞赛制度,为参加国内外高水平运动竞赛创造条 件。对此,改变我国目前高校竞赛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当 务之急,我们可以效仿美国大学的校际体育三级竞赛模式,通过大体协建立各级竞赛分协会 ,使条件相近的高水平运动队学校设为一个组别,按学校级别应建立分甲、乙、丙三级(甲 组为全国重点大学),同级别学校间组成单项竞赛联盟,根据项目特点每年举行若干场的联 盟学校间的竞赛活动[5]。让校际间的比赛增多起来。同时,加强组织竞赛管理, 规范已有 的全国大学生单项锦标赛。另外,建议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制定高校体育竞赛制度, 并纳入国家体育竞赛计划,比如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纳入国家体育系统的比赛中,参与国内 较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竞赛等。

2.3.4 制定更加严格和完善的评估机制 目前,教育部对高校 高水平运动队每四年进行一次评估,[6]。”评估的内容都是从整 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没有对运动队必须要参加比赛的细则做出明确的要求,例如教育部没有 规定高水平运动队在一段时间内必须参加多少场次的比赛,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等,这就使很 多高校对此没有一个紧迫感,认为只要搞好日常的训练工作,象征性的参加几场比赛,目的 就是能够应付4年一次的评估工作,就算完成了任务,是为了“应付”而应付,这样的高水 平运动队水平怎么能高呢?所以,必须有更加严格和完善的评估管理机制,对于达不到要求 的高校要坚决取消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资格,对各项要求都完成的非常好的高校在政策上给 予奖励,优先发展。

2.3.5 聘用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做专职的教练员随着现代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就必须有高水平的教练员;要 想提高运动队的竞技水平,首先应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聘用本校的体 育教师作为教练员,他们既要完成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还要做其他的学校体育工作,已没 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花费到运动训练中的精力就很有限了, 这使得教练员训练水平不高[6]。再则,大多数教练员都毕业于体育院系,有一定 基础理论 和训练理论知识基础,但专项运动训练经历少,实践经验不足,训练方法、手段陈旧,使训 练不能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造成高水平运动员对教练的蔑视和不信任,影响了教 练和运动员之间的情感沟通,严重阻碍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健康有序发展[7]。要解 决根本问 题,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建议高校应该吸收一些专业队的退役运动员作为高校高水平运动 队的专职教练员。首先,专业队的运动员经过很多年的专业训练,在该项目上有着丰富的比 赛经验和高超的技战术水平,这些是其他人员所不具备的;其次,高校把专业队退役的运动 员 招收到高校,既发挥了退役运动员的长处,能够使他们多年的训练成果有了用武之地,同时 帮助解决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这样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又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训练水平的提高。

2.3.6 多渠道筹集经费各高校应该广开渠道,加大经费投入。多年以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一直依赖学 校拨款,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传统管理模式受到了强烈冲 击。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要探索一条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形成多种途径筹集经费的体 制。校企结合模式是现阶段办高水平运动队最佳的组合形式,高校为用人单位培养既有专业 知识,又具有较高运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高校的高水平运队 训练和比赛提供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双方互取所长,各获其利,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缓 解高校财力、物力缺乏的现状,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用人单位文体活动的发展。同时,高水 平运动队的经费运作,也可实施以队养队的方法。在“特招”队员时,可 多吸纳那些有发展 前途但目前成绩尚属中上等水平的队员,他们入校必须予交一定的风险资金,在一定时间内 ,倘若达到合同的成绩标准可按比例退回。这样既激发了队员的训练积极性,也缓解了学校 的财政压力,此点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是完全可行的[8]。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高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在办队目标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没有形成统一认识。2)在招生问题上高校往往想走捷径,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目标。3)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良莠不齐,有的是在校的体育教师,理论丰富,实践经验 较少,有的是高校外聘的专业教练,实践经验多,理论功底较薄弱,这都不利于高水平运动 队的长远发展。4)高校间的校际竞赛较少,高水平运动队没有较好的竞技展示平台,只练不赛成了是目 前大多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真实写照。5)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专项经费较少,这就造成了训练和比赛不能正常进行,从而不能 取得良好的成绩,没有成绩经费就越来越少,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3.2 建议 1)高校的管理层要建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以长为主,以短为辅”,在符合国家利 益的基础上走良性循环道路,方可实现“双赢”。2)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方式上统一进行测试,力求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实力能够 均衡。3)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设立专职的教练员,招收专业运动队退役的运动员经过培训到 高校工作,作为专职教练员。4)高校体育的主管部门,应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多举办一些高校间的联赛, 增加校际间的比赛交流,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同时制定更加严格和完善的评估机 制,督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5)高校应该多方面的筹集经费,走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寻求一些社会和企业的 帮助,努力提高竞技的水平,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晓正,等.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 008:304-305.

[2] 谭继业.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7.

[3] 张浩,吴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政策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 3 3 (2):31-34.

[4] 马志洋.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研究综述[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2(2):56-58.

[5] 贡建伟,黄建华.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1,24(4):542-547.

[6] 张永龙,陈国瑞,赵先抑,郑国祥.对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困境之思考[J].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2009,32(6):96-99.

[7] 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8] 钱锋.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07,12 (2):85-8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部分生化指标... 下一篇:影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