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8-30 12:09:16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摘要: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应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当中却普遍出现了学生对这门课程懈怠、不重视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且不具有太多实用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以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为例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实效,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过程主体性情景式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1、引言

笔者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专英,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理论性过强,且不具备实用性,课程结束后很难做到综合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并不理想。为了提高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在专业英语应用上的综合能力,笔者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及其它专英课程教学实践中,针对以上问题,作了一些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摆正专英位置的重要性

在课程内容正式开展之前,就应当把专英课程的位置摆正,让学生清楚认识专业英语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及作用。《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专业专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计算机科学基础类文章为主,介绍了计算机发展,计算机系统和组成,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程序设计,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通过理论教学,以课堂互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完成重难点内容的学习。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只有学生在感情上重视了这门课程,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学习内容。

3、学生学不好专英的原因解析

综合各高校中开设计算机专英的目标,均是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看懂常见的屏幕信息,能初步阅读和理解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提示信息和专业说明书等英文资料,能够阅读和理解计算机英文资料,增强学生科技英语的写作水平及对外交流能力为目的。但很多时候,这样的一个初衷最后都变为了鸡肋。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普遍要比文科生差,这样一个短板本来就是限制——我英语本来就差,专英学不学都无所谓,也学不好来着——这就是很多学生的真实心理,也是专英或者更广泛地说双语专业课程不能取得较好效果的根本原因。从课程开设的前几届的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本内容枯燥乏味。专英课本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专业的说明文,内容虽然不难,但牵扯到过多的专业知识,非实用英语所能比。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本身就是短板,普通英语的掌握程度大多数都是应试水准,学习起来的难度较大。

(2)实用性不强。刚刚也有所提及,以前学生学习普通英语主要目的都是应试,现在高考已经结束,再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和动力迫使他们再去钻研英语,更何况专英呢?他们觉得将来在国外就业的可能性不大,国内IT行业要专门的高超的英语水准的专业人才的可能性也不大。专英对他们来说,是鸡肋,并不具备实用性。

4、针对专英的短板的出招——教学过程、考核过程的改革

学生重视了这门课程,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学好。针对以上两种普遍心理,第一个当然要慎重地选择课本——既要能体现专英的专业性也要体现趣味性和实用性。二来更应该积极地设置课堂内容。课堂内容当然应该忠于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可以借鉴很多英语培训机构的做法,提倡情景式教学。英语是一个工具,是一种语言,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在短短一个学期就提高英语水准我个人觉得可能性并不大,但专英由于它的词汇较少,讲解的课文又是专业知识,真正过了这个门槛,难度其实并不大。如果能让情景式教学把这个门槛降低,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就能很好地克服上述两种心理。

在原有计网专业和软件专业课程设计中,专英课程原有的考试方式是以理论考试形式完成。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但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不大、重视程度不足,究其根本原因有理科生本身英语就比较薄弱,且认为这么课程的学习对他们的意义不大,考个试就结束了,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来上课。这样一来,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所以,仅仅以一次理论考试来决定成绩既不能足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难以全面地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理论教学和任务环节的训练,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完成任务时,也巩固了理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此次考试改革主要是着眼于考核学生的知识全面性、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能够更加直接地刺激学生学习这门对本课程的热情、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形成更良好的课堂互动效果,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从而提高专业英语的知识水准,也从侧面更提高全面的英语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

5、结语

本文提出的几点教学思考,是通过多年一线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并已经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及其它双语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随着教学对象的差异,要灵活运用上述教学方法手段,结合教育心理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与老师形成有机教学整体。希望本文对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笔者也将继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总结。

参考文献

[1]陈秋劲.计算机英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David Gordon Smith. IT Matter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6.

[3]冯学军.计算机屏幕英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

上一篇:对新升本院校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模拟电路课程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