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

时间:2022-08-29 11:59:12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郭雪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

摘 要: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母语不是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面临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以及最重要的不同语言使用者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正确的汉语,更要让每一句汉语都用在正确的情境下,表达说话人的真实想法。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会引起词不达意甚至造成误解。本文就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运用解决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策略做简要陈述。

关键词: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现在不能单纯地将重点只放于教授语法、语音、词汇、汉字上,还应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正确的情境下使用正确、合乎汉语使用规则的汉语。学习汉语的学生无时无刻都处于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和中国文化相比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文化不同点。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的人的交际,需要应对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带来的问题,和跨文化语境的问题。跨文化交际是思维方式不同的人群之间的交际,如果对对方文化不了解也不能理解就会造成信息输入或输出的差异、错误,严重的还会引起文化冲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跨文化交际者随时都纠结在自己本身文化与正在学习的语言文化之间的冲突。学习者习惯于自己母语环境下的社会交际规则、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等,在面对与自己文化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文化时,学习者也许会有迷惑、费解、难以忍受等负面情绪。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和学习对方文化,这就要求学习者从学习第二语言的第一课起就要逐渐地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也是我们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而对外汉语教师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关键作用也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师是沟通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我们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掌握两种文化间的差别,做具体分析,详细讲解,化解文化差异有可能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方便学生使用地道的汉语来进行交际。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我们汉语教师一个主要任务。

但因常常处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所以很容易造成学习者会将两种不同文化相结合的情况产生。我们应努力避免“第三种文化”的情况。与中国人交际的时候就要遵守中国文化和中国的交际规则,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就要遵守他国文化,运用他国的交际法则来进行交际。这样才是符合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也是我们跨文化交际所应达到的水平。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敏感,并且能在出现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妥善地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单纯地指语言能力或者交际能力,而是二者的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实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不仅要求说话者说出的汉语是符合语法规则、发音标准的,更要求说话者使用的语句一定要符合说话时的场景,用语合适恰当,不会造成听话者的误解或者误会。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如果语言交际能力不能达标那么就无法完成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在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非语言交际能力是指言辞交际以外同样可以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例如肢体语言、衣着和化妆、对拥挤的承受程度等等。而非语言交际能力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部分。但非语言交际能力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探究对比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异同。

2.语言规则与交际规则的转化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很自然地将精力放在语言教学上,目前也将越来越多的精力集中在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规则转换。但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还是要运用语言在此语言使用国家内进行交际,这就要求我们的交际规则要符合对方国家的要求。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者在语音语法上出现的错误外语国家的人可以轻易地察觉,并且可以宽容地原谅,因为毕竟我们对“外国人”的语言要求并没有那么地高。但如果在交际规则上违反了外语国家的规则就很容易引起误会甚至反感。例如在中国,邻里之间见面一般都会问候一句“去哪呢?”“干嘛呢?”等在西方国家的人看来会是私人问题。在西方隐私是最需要被保护的,但其实中国人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并没有窥探其隐私的心理,只不过是一种避免见面不说话的尴尬的解决办法。但如果外国人不能理解的话就会造成文化冲突。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过多偏重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教学而忽略交际规则的讲解和演练。多次反复地训练,运用播放真实场景的视频等方式来加深学生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第二语言教学中应注重分析词语的文化意义。

我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很多词汇深层次意义,这是不深入学习汉语的人所不能了解和理解的。然而这些词汇的深层意义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当中。如果学习者没有了解过词汇的深层含义,当听到的时候就会一头雾水,不明白其真实含义。但如果学习者在不了解词汇的深层次意义时使用了就会造成误解甚至文化冲突。

词语的含义包括概念意义和文化内含意义。概念意义是词语的表层含义,表述的是客观的理解。而文化内含意义是人们赋予词语新的含义,这个含义可能和词语的本身是有联系的,也有可能是由于历史演变增加了与词义本身并无太大关联的含义。而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来说,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对于第二语言教学老师要对双方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在同一个词语上的文化意义有着什么具体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中所体现的不同的文化意义。

例如,“狗”是人们喜欢的小宠物,在汉语中有的时候却常出现在不文明用语当中。这对于西方文化对于狗的喜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含义。美国人经常形容一个人非常幸运,会说“You are a lucky dog.”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是一条幸运的狗”。如果学习者在与中国人交流时本能地运用翻译法将这句话说给中国人,就会引起中国人的不高兴。本来是一句赞扬的话,却会造成是在侮辱他人的感觉,这就是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再如“work like a dog.”(像狗一样拼命工作)“every dog has its days.”(每个人都有他的幸运日)这两句美国常用俚语都是用在赞赏他人的用语。但我们的文化中没有一个是用“狗”来赞赏他人的。

还有就是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代名词的“龙”。“龙”是中华民族最为神圣的代表,中国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我们从小以来被灌输的就是“龙”是一种非常高尚神奇的圣物。为了表达对龙的崇拜和向往,“龙”也是中国人名字的常见字,父母多希望孩子名字中有“龙”字来表达对孩子抱以美好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但“龙”翻译为英语“dragon”,这个词在英语当中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恐怖,怪异的怪兽,常常出现在科幻恐怖电影当中,这明显与我们所说的“dragon”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现在在区分这两种不同感觉的“龙”的时候,我们用“Chinese dragon”来代表中国文化中的灵物——“龙”。

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话,也许经常能听到中国人邀请其到家里做客,中国人一般都会说“有空来家里吃个便饭吧!”但在中国文化中,我们从不可能真的拿自己家吃的所谓“便饭”来着招待客人。外国人去中国人家里做客,一定会震惊于这顿“便饭”的含量。我们一般都是将自己的拿手好菜、大鱼大肉盛情款待我们的客人,甚至在告别的时候还要补充一句“招待得不好,请多担待。”英语中的便饭的对应词是“potluck”。“potluck”在英语中还有每个被邀请的人各自带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便饭,大家一起聚会。这样的“potluck”真的就是便饭的含义。西方国家没有谦逊表达自己所做的事情,所以他们自然联想到中国人邀请其到家里做客就是吃一顿普通的便饭而已。而这两个词在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中都有其各自的文化意义。例如,“他每天睡觉很晚,上班迟到是家常便饭”,这里的“便饭”的隐身含义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potluck”在英语中也常做形容词,表示“碰巧的”“碰运气”含义。这也许是和它的本义相关联。“potluck supper”是一种非常随意的聚会,大家吃的东西都不是特制的,大家在“potluck supper”上就是有什么吃什么,好吃不好吃就是“碰运气”了。例如,“我不知道周围有什么好吃的,but let us take potluck”,意思是我们碰上什么吃什么吧。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还会碰到各种各样有着不同文化意义的词语。这时就要求我们对外汉语老师和学生一样都要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地发觉这之间的不同,尽量避免在交际过程中会造成文化冲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情景教学法,将词语带有文化意义所出现的场景真实再现,让学生扮演情景人物,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文化意义,并且一定要尽可能地发掘多样地场景,让学生可以灵活应变。再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对比的重要性。要和其本身的文化进行尽可能充分的对比,让学生真正地区分这其中的不同,才能更好地使用词语,并避免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四、总结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不能总是使用翻译法来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要意识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容易造成文化冲突的部分进行着重的分析和指导,要成为一座桥梁沟通两种不同的文化,带领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始终要将汉语的交际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我们不仅要教授正确的汉语,还要让学生们在正确的情境下使用合乎中国交际规则的句子,让每一次交际都是有效合理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 张雁.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原则[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 李兵.浅析跨文化交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4] 陈建.英汉跨文化交际研究[J].职大学报.2008.3

上一篇:基于文化的物理教育特点与教育策略分析 下一篇:《说文解字》“竹”部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