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收益分配统计问题及改进建议

时间:2022-08-29 10:59:42

经济收益分配统计问题及改进建议

【摘要】现行农村合作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制度是从1990年开始,由农业部制定报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下达的国家级报表。该报表制度由三大部分组成,共有统计指标347个,复合指标81个,二者合计428个。近几年来,该报表经过多次调整,其科学性和适应性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关键词】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改进建议

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收益分配统计中,将外出的个体工商业者、异地办企业所获收入,统计在农民家庭经营的相关产业中;将农民家庭经营中雇请人员的支出统计在费用中。一些集体再分配收入指标的统计,包括干部报酬、抚恤金、优抚金、退休金、社会性奖金(如合己救人奖、精神文明奖、计划生育奖等)和土地征用补偿等,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加以完善,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一、外出的个体工商业者和异地办企业的,按照有关规定如果统计在农民家庭经营的相关产业中,就会出现与国家统计的税收不相一致的问题,甚至可能出现重复统计的后果。农民外出劳务收入是指本村人员受雇于本村和本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出卖个体劳动得到的净报酬收入(即收入总额扣除相对应的非生活消费方面支出后的余额),这里主要指外出打工人员(含异地承包人)所得报酬收入。外出的个体工商业者、异地办企业所获收人,按照有关规定统计在农民家庭经营的相关产业中。对农民带资异地承包的问题要视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异地承包所获收入应统计为外出劳务收入,投入资金所获收入应统计为家庭经营收入。如果这样统计,外出的个体工商业者、异地办企业的税收就统计在本地,但实际上外出的个体工商业者、异地办企业所纳的税收是交纳在外地(在办企业的地方)。这样统计,就会导致统计数字失真。

二、农民家庭经营中雇请外来人员的工资支出如果计入费用中,就会减少外来人员带来的劳务收入。外来人员劳务收入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外部人员(农民工)以雇员的身份在本企业劳动,所获得的工资收入部分。农民家庭经营中雇请人员的工资应计入费用中。按此指标解释,农民家庭经营中雇请外来人员获得这部分劳务收入就没有统计在本地产生的劳务收入中,就会发生前述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三、国家补助或发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干部报酬、抚恤金、优抚金、退休金、社会性奖金(如含己救人奖、精神文明奖、计划生育奖等)和土地征用补偿等收入,不应统计在农民从集体再分配收入。农民从集体再分配收入是指农民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初次分配结束后,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得到的再分配收入,包括干部报酬、抚恤金、优抚金、退休金、社会性奖金(如合己救人奖、精神文明奖、计划生育奖等)和土地征用补偿等收入。根据这一指标规定,国家补助或发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干部报酬、抚恤金、优抚金、退休金、社会性奖金(如舍己救人奖、精神文明奖、计划生育奖等)等,应统计在农民从集体再分配收入,但这样统计与实际不相符。以上所述的补助和奖金款项的发放主体实际上并不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而是农民从国家获得的再分配收入,因此不应该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再分配收入范围。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中包含多个部分,其中土地补偿费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性收入或其土地使用权收入,应当纳入公积公益金核算,而不是从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再分配收入;安置补助费具有专门用途,是补助给需安置的农民,不属于农民从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再分配收入;地上附着物是补偿给所有者,不管是补偿集体的还是农民的地上附着物,都属于财产性收入,也不是农民从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再分配收入;青苗补偿费属于集体的,统计在集体经营收人串,属于农民的,统计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也不能作为农民从村集体经济组织再分配收入。

四、随着农经统计报表逐步与国际标准化接轨进程的加快,作为农经收益分配统计年报,必须突出“农村”这个特性,全面把握农村经济主体的基本情况极其特性指标,以便与工业、商贸等行业统计报表有明显的区分,凸显其“个性”,真正起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的作用。结合本职工作就改革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年报制度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1、为了实现农经统计年报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满足县乡政府及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掌握农村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趋势,减少统计失真的可能性,应将农村经济统计年报的最基本填报单位统一设定为――社一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真实、具体地体现出农经统计年报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从而可以提高农经统计年报的指导性。

2、本着科学、适用、可比的原则合理地设置农经统计指标。

(1)取消重复设置,实践意义不大的诸如人口、资产等附报指标,减少基层农经统计人员的工作量,消除具体工作中不必要的疑虑。

(2)科学调整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年报的指标设置,将农村耕地面积、人均占有耕地、撂荒面积、失地农民数量、粮油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人均占有粮食、人均口粮等指标设置到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年报的合理位置,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突出反映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显现村级组织发展的“瓶颈”因素,有利于加强经营管理和宏观指导的决策性,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3)农民人均所得指标应增设农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纺计指标,而且应将上述两个指标作为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年报的核心指标予以重点填报。在此基础上,为了凸现农业现金收入部分的重要性,还应将出售种植产品收入、出售林业产品收入、出售牧业产品收入、出售渔业产品收入作为主体指标予以填报。这样就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还可以全面有可比性地反映出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农民实际收入增加的状况及其潜在的发展趋势。

经过上述调整以后,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年报既可以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真实、有效、可靠的数据资料,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又可以满足农业部门以及各级经营管理部门指导农村经济工作的需要,真正发挥好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年报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泽厚.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建设的开拓性成果──《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评介[J]. 统计研究. 1994(01)

[2]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3(05)

[3]郭济文.积极开展宏观经济统计的研究――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俗讲话》的出版而作[J]. 统计. 1985(06)

上一篇:自动导引车(AGV)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的探究 下一篇:分析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