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

时间:2022-08-29 10:50:34

浅析城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势必以鲜明的形态反映到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化领域中来。而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此种变革尤为明显。加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外来新鲜空气的吹拂,让人们在横向方面有了参照,传统的文化格局受到了冲击。这些势必使城市大众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等,从传统的文化氛围中解脱出来,努力去适应变革了的时代的要求。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城市群众文化特征便呈现出一种不定性状态。针对这种不确定状态,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城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使先进文化充分反映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在纷繁芜杂的思想文化变动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城市群众文化的现状

(1)城市群众文化发展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趋势。第一,改革中的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向传统型文化体制提出挑战,同时也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宏观背景。传统型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摆脱传统的文化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创造、竞争的市场观念,明确群众文化的产业属性,使城市群众文化事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和机制的束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片面夸大了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狭隘的政治功利性,而忽视了其活跃的产业属性,致使许多优秀的群众文化丧失了生存条件,群众文化阵地日益萎缩。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我国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城市大众观念的更新,使城市群众文化向“市场文化”、“产业文化”演化。

第二,整个社会对文化消费品及文化消费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是促进群众文化产业增长的内在动力。城市经济的现代化,城市大众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快节奏化,促使城市大众的审美情趣、文化口味不断更新,城市群众文化必须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教育载体进行改造,融进现代意识;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创造出新的文化载体。

第三,国际群众文化发展影响现代城市群众文化的发展,城市群众文化产业化、规模化也逐步形成国际性气候。西方发达国家把文化产业化作为重点建设项目,融建筑学、城市绿化、民间艺术和现代科学等诸内容为一体,一方面,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满足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另一方面,创造出巨额经济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中活跃的产业部门。在我国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正在与国际接轨。

(2)当代文化的日益社会化,使得区域性群众文化之间也呈现出相互渗透的特征。作为一种地域性群众文化,城市群众文化代表了该地区文化的总体特征。过去,由于我国政治、经济的闭塞、落后,城市群众文化一直处于低谷,没有发挥出其自身的潜力和作用,更谈不上向外渗透、辐射。然而,城市群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以输出的形式向外传播,以一个地区(城市)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外渗透,从郊区到农村,从此中心到彼中心;同时,闭塞的城市群众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上便很难有再突破性进展,因为该地区只能供给使之达到如此程度的条件,它必然要寻找出路,到外界吸收营养,这样促成了区域之间的群众文化的相互渗透。所以,利用当今先进的交通、通讯等设备,通过各地区(城市)群众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广泛结盟,相互借鉴,达到使自身增值与发展,是城市群众文化走向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二、城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意义

(1)推进群众文化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需要。推进群众文化创新,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社会越发展,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要求就越迫切。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体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迫切要求培育起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相适应的文化生产力和影响力。只有坚持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才能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推进群众文化创新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越来越丰富,对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都要求以新的内涵来提升、新的形式来表现、新的手段来传播。只有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创新,创作和推出大批内容生动健康、形式新颖多样、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三、大力推进城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

(1)坚持城市群众文化创新源于群众、创新为群众的根本检验标准。一切先进文化,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推进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创新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创新,要把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服务群众作为基本价值目标,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创新成果的标准和尺度。要坚持群众文化创新为了人民,文化创新依靠人民,文化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文化创新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2)大力推进城市群众文化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是群众文化创新的核心,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根本。要通过不断推进群众文化内容创新,使我国群众文化产品更加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讴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讴歌火热的现实生活。要通过不断推进群众文化内容创新,使我国文化产品更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充分反映革命文化的优秀传统,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色。总之,要通过推进群众文化内容创新,不断创造出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造出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得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的享受。

(3)大力推进城市群众文化形式创新。一定的文化形式是任何一种文化生存、传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群众文化创新不仅需要内容创新,而且需要在形式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既生产“阳春白雪”,又生产“下里巴人”,才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要在发扬光大我国丰富的文化品种的基础上,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催生新的文化品种。要大力推进方式方法创新,适应总结群众的丰富创造,并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群众文化的有益经验,广泛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不断创造社会广泛接受的群众文化创新方法。

(4)大力推进群众文化业态创新。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规律,是群众文化生产和传播领域变革的重要表现。文化业态创新既给我们扩大群众文化阵地、加快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各种文化形态的变革创造了新的机遇。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催生新的群众文化业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要注重培育新的群众文化产业生长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聚集区,大幅度提高我国群众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力争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要鼓励网络群众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开发群众文化数据处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推动我国群众文化产业不断升级。

(作者单位:郑州市群众文化馆)

上一篇:倾心服务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下一篇:乐民农业科技助民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