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宜荒地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06 10:19:34

豫西宜荒地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为有效改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国土安全做出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对加快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最主要内容就是宜荒地造林工程。本文针对豫西地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中宜荒地造林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并结合该地区气候特征,提出了整改意见。

一、豫西地区宜荒地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宜荒地造林中存在的问题

1.宜荒地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形成残次林分多。

2.造林地树种单一,多以纯林为主,形成林分病虫害严重,林分结构差、稳定性差,生态效益低。

3.在造林整地、苗木选择、栽植等全过程中缺少检查监管机制,导致造林质量差,效率低。

4.相关部门对豫西荒山和牧区缺乏合理区划,宜荒地造林后牛羊放牧屡禁不止,损坏严重,造林成效甚微。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自然因素

豫西黄土丘陵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爽日照长,冬长寒冷少雪。干旱是该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故有“十年九旱”之称。该区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林木植被少,黄土抗蚀力弱,全年降水的60%集中在7~9月份,并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水土流失面积占60%,造成土壤贫瘠、干旱,生物产量低,直接导致宜荒地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

2.技术因素

因受造林技术水平的影响,没有很好地结合当地条件,合理地选择造林整地方式、造林方式、造林树种,导致造林失败。

3.人为因素

①宜荒地造林资金投入较大,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造林单位资金缺乏,致使树种单一,难以形成多树种、多品种混交林分。

②受造林机制制约,责任制没有落实,造林前规划不到位、造林中监管不到位、造林后管理不到位,加之粗放经营和部分未成林遭人畜破坏严重,导致林分退化。

二、整改措施

(一)政策方面

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责任到户,切实落实管护责任制,做到山有主,主有权,权有利,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并保证政策的连续性,继续给予扶持,及时核发林权证,让造林户吃下“定心丸”。进一步加大营造林资金投入力度,采取国家投一点,集体集一点,个体出一点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形成国家得生态、群众得票子、全社会办林业的氛围。

(二)技术方面

1.改粗放整地为精细整地。一是改春季整地为秋冬季整地。秋冬季整地能熟化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同时能消灭土壤中的病虫害。二是改粗放整地为精细整地。根据造林地的地形地势,整地类型分三种:①对于坡度较缓的采用挖掘机整地,深度70~80cm。②坡度较陡的为防止水土流失,采用等高线水平阶整地,深度50~70cm,宽80~100cm。③岩石,土层厚度深浅不一的,采用穴状整地,深度50~60cm,并进行客土造林。④改整地为大穴整地,整地规格:80×80×80cm。

2.改小苗造林为大苗造林。苗木规格:针叶树苗木高度≥50cm,冠幅≥40cm,阔叶树苗木高度≥250cm,地径≥2.5cm。针叶树造林带土球,造林苗木应选择移植苗,苗木应新鲜、根系完整、顶芽饱满、无病虫危害。

3.改外地苗木为本地苗木。本地苗木粗壮,根系发达,运输时间短,伤根程度小,能与气候、土壤相适应。外地苗木一般运输时间长,根系失水,土球破损严重,苗木生态环境与本地造林地段立地条件有差异,成活率相对较低。

4.改营造纯林为营造混交林。营造混交林,能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合理利用空间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减少病虫危害,优化林分结构,提高生态效益。树种配置根据造林树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采用深根性与浅根性树种、针叶与阔叶树种、常绿树种和落叶性树种混交。混交方式大体可分为:行间混交、株间混效、块状混交和带状混交。

5.改春季造林为冬季造林。春季造林经常是苗木栽植后连续干旱,苗木成活率低,改冬季造林后,冬季雨雪较多,土壤潮湿,造林成活率高。在栽植前必须对苗木进行修剪:①将苗木细弱枝、过密枝、病虫危害枝和枯萎枝剪除,减少水分蒸发,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有条件的可在剪口处涂蜡,或用塑料薄膜进行包扎,防止水分蒸发和细菌感染。②剪去过长的主根和侧根;如果是带土球的苗木可将草绳解开填土,先填表土后填下层土,分层踏实,使苗木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栽后及时浇透水;当难生根的苗木周围渗水严重时可在苗木穴内铺地膜,减少水分蒸发,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苗木生根,提高成活率。

6.改常规管护为长效管护。过去宜荒地造林后一般实行常规管护,苗木保存率低。改为长效管护后,苗木生长快,病虫害少。所谓长效管护就是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制和管护主体,保证营造一片,成活一片,见效一片。管护内容是:

①松土除草:新造林1~3年,每年松土2~3次。

②合理间作:在不影响新栽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前提下,可在苗木周围一米外的地方进行间作。间作作物以豆科作物、西瓜和薯类为主。合理间作,能起到以耕代育、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减少牲畜危害、促进苗木生长的作用。

③防治病虫害:对苗木的病虫害应采取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予以及时防治,同时还要防止牛羊上山危害,防止人为破坏。

④补苗:发现新造苗木死亡或人为破坏时应予以及时补植。

⑤抗旱保苗:新造苗木遇到天气连续干旱时,要组织人员适时进行浇水、覆地膜,以提高造林地的保墒能力,苗木的成活率。

7.改一般造林为工程造林。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牢固树立“质为先”的思想,把造林质量管理触角延伸到种苗培育、规划设计、作业施工等各个环节,加强造林技术指导。

①聘请资源检测专家到造林地块,逐块察看立地条件,编写造林作业设计方案。

②成立造林质量监理小组,并同各级技术人员一起深入造林地块,重点检查造林整地、苗木规格、栽植质量等是否合乎要求,发现不符合造林设计要求的,及时向施工单位下发造林质量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

③建立资料档案。加强检查验收工作并及时填报表格、绘制图纸,建立统一的资料档案,并派专人管理。

(作者单位:洛宁县林业技术指导站、洛宁县三官庙林场、洛宁县涧口乡政府)

上一篇:关于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的建议 下一篇:中国农地制度绩效分析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