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求职,有能力就有机会?

时间:2022-08-29 07:17:57

异地求职,有能力就有机会?

坐火车或打个“飞的”,就是为了一份工作的面试。异地求职的普遍化是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后的一种体现,即从就业过程中等、靠、要的依赖性,向主动、进取性转化的姿态。异地求职,一是拓宽了就业视野和求职渠道;二是增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三是锻炼了独立生活和决策的能力。但是——

大城市,有前途吗?

选择异地求职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越是大的城市,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程度越高;而小城市开放度相对较低,就业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社会关系。一项调查显示,57.12%的受访者想独自在外闯荡一番事业,只有13.73%的人纯粹是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到异地求职。同时,近31.30%的异地求职者将“城市开放程度和人文环境”作为选择就业城市首要考虑的因素,“更多的就业机会”占受访者总数的22.09%,而选择“薪资待遇”和“企业发展前景”的人数分别占到19.42%、18.94%。

大学毕业,我也踏上了异地求职这条路。首选北京,理由很简单——“大城市,有机会,有前途。”有朋友在清华同方、广电数据等单位干得风生水起,羡煞人也。尽管我有非常坚定的意志,接下来的经历还是让我动摇了。走访了多家律师事务所,无一例外地无底薪。一个多月过去了,一家招法务的台资企业通知我面试。面试很简单,就问了能否“一人多岗”。一个人在异乡,稳住了才能求发展,农家孩子还怕吃苦受劳吗?我的回答,面试官很满意;写的“命题作文”,面试官也夸好。但是,半个月的等待却杳无音讯。在朋友的提醒下,我对求职意向重新做了评估和调整,最终在一家报社谋到了职位。

“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依然有坚强;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依然还在幻想;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依然有力量……”迎难而上是种精神,知难而退是种方法。在陌生的城市生活,生活成本过高、人脉不通、太想家太孤独、遭遇求职陷阱等都是异地求职者所面对的“难”。其实,择业是否成功,地域并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必须找到自己适合、而且还能胜任的工作。包括我在内的不少朋友,在初次求职时,过于盲目,人云亦云,没有目标,浪费了职场生命。城市的发达和职业的前景不代表一定适合你,频繁地异地求职,不但会乱了职业生涯的节奏,不断碰壁还会伤及自信心。无法改变环境只能适应环境,异地求职不仅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还要适时调整择业标准。

大城市,有面子吗?

脸是别人给的,面子是自己丢的。这句话说明面子的重要性。吃饭要面子,送礼要面子,找工作更不能例外。但是,大城市是一种选择,但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一开始就被“边缘化”,即使异地就业的工作环境再光鲜,又有何益?与其为了“面子”相濡以沫,还不如转变“唯大城市”的就业观,给自己多一个选择。

“长安米贵,居之不易”、“逃离北上广”一度很热,70%的职场人打算或已经逃离一线城市。尤其在房价“高处不胜寒”的时代,连本地人都为之烦恼,更何况是毫无背景的异乡人。多数人在初次异地求职时,都选择了租房来解决住宿问题,租期至少半年,付二押一已是仁至义尽,这对于工作还没着落的异地人来说,压力不小。以上海为例,2013年的房租上涨得太快了,在上海浦东陆家嘴板块,60至80平方米的小户型房租金都在3800至4500元,相比去年同期上涨约一成。而且,现在房东普遍不会选择长租约,租期多为一年一签,期满就加租,租客要么面临换房的诸多不便,要么只能接受租金上涨的无奈。一项调查显示,36%的异地工作者的心理压力都源自于生活成本太高,而来自于职业竞争的压力仅为其一半都不到。

“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天堂,什么地方是我们的梦想,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希望,什么地方让我们飞翔……”异地求职,不再是一张“单程票”。到底是坚守大城市当蚁族,还是到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城市去就业创业?决定异地求职之前,不妨再问问自己:这就是唯一的选择吗?春节前后,一个《春节衣锦还乡装腔指南》的漫画视频在网上蹿红。该视频诙谐地展示了过年回家一族“装有钱,装有权,装成功人士”的心态:“衣服LOGO越大越有型”、“手机铃声调成英文歌”、“把旅行箱的国内标签换成国际标签”……其实,这只是“中国式装腔”的一个缩影。就像求职择业,何必一定要迷恋大城市?在外面,始终是“飘”的感觉,没家人,没依靠,找不到优越感,更没有归属感,当光荣与梦想遭遇冷峻现实,大城市情结不过是学生时代一个美丽的梦。京漂了四年,我回了老家。当然,人各有志,不同地域、不同性格、不同年龄段的人所追求的东西可能完全不同。在这个多元化的年代,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追求,很难说孰优孰劣、孰对孰错。

大城市,能融入吗?

离开还是留守,这是个问题,让人难以抉择。电视剧《蜗居》里,如果海萍一开始就选择离开上海回家乡,结局会不会好得多?上海这座城极富魅力。海萍告诉妹妹海藻,这里有大型音乐会,有东方明珠,有高档商铺,有豪宅别墅……无论如何,一定要留在上海。既然选择异地求职,少不了在地域上进行一番衡量。调查显示,有近60%的人选择了去“非家乡、非高校所在地的第三地”发展,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周边地区。但是,陌生的城市,难懂的语言,外来者的不合群……种种现实正以摧枯拉朽的姿态,让他们对大城市的美好憧憬逐次破灭。

大城市让人向往,但异地求职者却难以融入进去。北京北五环外唐家岭村被称为大学毕业生聚居村,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关村软件园只有一路之隔。当地聚集了5万名以上外来人口,包括1.7万名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来自农村和县城的比例分别达54.7%和20.7%,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贫二代”。他们靠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在大学里他们仍然比那些家庭富裕的孩子刻苦得多,却要目睹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毕业后轻易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他们却从“村”到“村”(农村到聚居村)。

每个人都有选择留在大城市的权利。但在大城市,房价已经成为横在异地求职者面前的一道硬槛儿。过去的10年,这个折磨了无数个“海萍”的中国式难题,没有谁能够轻松破解。丰满的城市梦与骨感的社会现实是异地求职者融入城市的另一个困境。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国家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消除城乡差别、消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推动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切实解决外来群体、新生代青年的住房压力和生活压力。

上一篇:城市新型消防技术的发展研究 下一篇:货币直兑推动中澳双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