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语文课堂

时间:2022-08-29 06:38:12

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语文课堂

【摘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说明完满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学生视角,结合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以期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新入职,理论强而实践少的年轻教师们提供一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2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语言和思维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他们内心深处的喜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每一堂课都充斥着这些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灌输,而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的进行探索和改革,让学生变他律为自律,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要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可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化教学环节,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1.1 备好一堂课,给予一瓢水取自弱水三千

备课在教学活动中属于课前准备,但却关乎整节课的收效。许多教师在备课时,遵照教学大纲强调知识点,这固然很好,但如若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操作中死板僵硬,学生不喜欢,再精美的教案也是一次失败的教学。因此,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一是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什么是难点,教师要心中有数;二是备学生的身心特点。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三是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让语文教学更走近学生。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搭石》为例,文本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写,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表达了作者刘章对生活的南方乡村特有的景色美、人情美的赞叹。由于地域的差异,咋一看题目,生活在北方的学生对搭石并没有概念。山里人淳朴谦让,互敬互助,于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对于今天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来说,学习课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教师必须实地考虑学生所知和所需,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运用录像和幻灯片来生动、形象的展示作者生活过的故乡是何等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为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搭石打好基础。因此,备课时要搜集适合文本所需的图片,备好一堂课需要做大量工作,给予学生一瓢水,教师自当有弱水三千。

1.2 精选问题提问,营造教学互动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要么自问自答成为课堂的主角,要么抛出许多问题,大问题中包含着诸多小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疲惫,教师口干,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学生看似主动回答问题,实为被动学习。

教学中,笔者认为一节课通常设置几个大的问题(有时也可以是一个)较好,抓住有价值的问题逐层深入,不仅显现对文本解读的深度,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高度集中。一堂好课是少些预设,多些生成;少些独语,多些对话;少些束缚,多些引导;少些单干,多些合作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注重师生交往中的“对话”,它是教师和学生凭借自己的信息背景和知识经验,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进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当然,这种“对话”绝不是言语上的简单应答,而是在一种相互倾听、接纳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意义建构和精神互通,这也符合新课标中课堂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平台的要求。课堂提问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就要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于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学生不清楚最后答案,潜能才会被激发,思考力才能得到锻炼。有时,没有预设的答案,或者答案不唯一,学生言之有理就当给予鼓励,小手常举,小口常开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1.3 回归文本,衔接得当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重指明了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重在揭示“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初次登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往往平均使用笔墨,难以突出重点和难点,一堂课什么都讲了,学生什么都没学到。这就要求教师要读懂文本,把握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上课主次分明,讲话详略得当,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抓住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学方法应由教师“替代”讲授分析向学生“尝试”学习探究转换,以焕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

此外,课堂上还要留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把45分钟内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回顾,做到当堂巩固、课堂总结。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在课堂内掌握的知识。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题目,进行课堂内题量少、时间短的小型检测,当堂反馈结果。

在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衔接上,经验浅的教师通常处理的不够好,生拉硬拽司空见惯,过渡不自然,跳脱感强。上好一节语文课,衔接自然、得当,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文教学的活水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所以,教师也要向学生一样观察生活,搜集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在处理知识板块衔接时,做到自然、得当。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被教师牵着走,就会丧失主动性,课堂便慢慢失去了生机。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2.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和问题相伴相生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学生想要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问题推着思维不断深入,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作为结束。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诱发学生思考,达到启迪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目的。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都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多角度思考进而得以解决。教师要培养学生正向、逆向、横向、纵向等多方位的思考,给抛出的问题多种解答方案,求同而存异,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抑或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分析提供一些参考答案,使学生在求异的基础上更加缜密的认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教师要有育人之才,在课堂上指挥若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教师扩充知识也是拓宽学生视野的途径之一,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能手,还应是生活小百科,应对学生方方面面的疑问。做到这一点,惟有自身博学。这里仍以《搭石》一课为例,词句解析时,笔者会分析“伏”字,原文是说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伏”只是普通不过的动词,怎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伏’小篆作‘’形,犬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人类最崇敬的象征,左边人形弯的那么恭敬,弯得心甘情愿,足以体现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尊敬谦恭的态度,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字。读了找个句子,我们感受到了年轻人尊老敬老的态度,感受到了作者家乡淳朴的民风。如果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么敬老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淳朴的民风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作为一名教师,人格威信固然重要,情感威信不可或缺,但学识威信才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4. 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现的场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来,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避免了以往课堂中教师“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定是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准绳,不断总结、反思、创新,这样才能成就优质的语文课,高效的语文课堂。

上一篇:用爱与智慧带动班级发展 下一篇:提高生物实验复习课有效性的策略